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政府信息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详细内容

西畴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3-08-22 来源:西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作者: 【字体: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8月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把握机遇,迎接文旅融合新时代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

第二节  “十三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十四五”面临的新机遇

第四节  “十四五”面临挑战

第二章   转型升级,明确文旅发展新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四节  发展策略

第三章  有序开发,优化全域发展新布局

第一节  全域空间结构

第二节  空间发展策略

第三节  空间布局规划

第四章  创新提升,推进文旅发展新任务

第一节  提升文旅融合新平台

第二节  推进“全域提质”文旅示范创建

第三节  培育“品质新潮”文旅主要产品

第四节  打造“功能复合”文旅重大项目

第五节  规划“特色主题”乡村休闲精品旅游线路

第六节  构建“快达慢游”文旅交通网络

第七节  完善“5G共享”文旅公共服务

第八节  实施“IP引领”品牌整合营销

第九节  开放“旅游赋能”文化事业共享

第五章 深化改革,完善文旅发展保障体系

第一节  健全统筹协调

第二节  完善要素保障

第三节  规范综合管理

第四节  强化保护发展


‎ 

附件1:乡(镇)发展引导

附件2:截至“十三五”末西畴县省级及以上文保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一览表

附件3:截至“十三五”末西畴县旅游品牌统计一览表

附件4: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重大文化旅游项 目一览表

附件5: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重点文旅新产品新业态项目一览表

附件6: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重点储备项目一览表

附件7: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文旅品牌创建任务一览表

附件8: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文化精品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件9: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公共设施补短板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件10: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旅游要素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件11: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及中长期旅游交通重大建设项目和储备表

附件12:“十四五”期间文旅政策汇总

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既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又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与重要机遇期,必将是国内经济、格局、发展重塑的五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征程新使命,文化和旅游业既有独特的优势,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素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胸怀两个大局”和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据国家、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对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部署、要求与建议,立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战略基点,结合全县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实际,在分析西畴“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充分把握西畴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规律,依据西畴县情,按照“智慧、融合、生态、高质量”的规划理念,科学编制《西畴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十四五”期间公共服务、文化遗产、文艺创作、旅游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等任务;处理好文化和旅游、文化旅游、旅游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秉持“智慧城市和高质量服务”的工作理念,策划“十四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为构建西畴文化强县和国际知名休闲养身旅游目的地、呈现高质量的文化、旅游服务和较高层次的文化自信,力争把文化和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既是充分发挥西畴县比较优势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必须承担的新责任,肩负的新使命。规划经批准后,将全面引领和指导全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跨越发展,并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一章  把握机遇,迎接文旅融合新时代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紧紧围绕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康养旅游”目标,突出“康养旅游、红色旅游、教育教学”三个定位,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理念,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开展全域旅游建设,稳步推进文旅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推进景区景点开发,逐步完善接待服务体系,逐渐增强品牌营销宣传,全县文化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文化引领和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更加突显,文化和旅游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西畴旅游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旅游各项经济指标基本完成。全县年游客接待量由2015年的100万人次增长到2020年的228.54万人次,年均增长17.98%;旅游总收入由2015年的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3.2亿元,年均增长20.85%。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1.2%,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文旅融合基础显现。在西畴县编制的各项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依托悠久的古人类文明史,独特的民族文化,北回归线上的自然景观,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西畴精神等资源,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理念,做到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稳步推进,综合开发。一是积极打造集几千年骆越文化、太阳文化、民族特色并充分体现“西畴精神”的“石头雕塑艺术城”。二是构建“回归家园、太阳故乡、木兰天堂、精神高地”四张文化名片的县城四个主题公园;石漠梯田、喀斯特地质公园、岩溶湿地“大地艺术”公园等一批主题公园。三是全面贯彻落实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重点推进了西畴三光国家石漠公园、香坪山景区、汤谷景区畴阳河观光廊道、金钟山及环城登山道等项目的建设。四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西畴东升公社作为毛主席批示过的农村合作社典型,着力打造“找回太阳的地方”地域品牌,不断推出景区旅游名片,增强西畴旅游特色魅力,构建“石漠花乡”旅游目的地。自2014年以来,连续举办了有专家和央视等媒体记者参加的“我们的节日—女子太阳山祭祀”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和文化研讨会,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活动,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培训班和民间培训班,充分展示了西畴的文化魅力和旅游形象,丰富了西畴特色旅游文化市场。

(三)“旅游革命”持续深入优化。交通建设加速推进,文天高速(文山至麻栗坡段)的建成通车、广南那洒至西畴兴街高速公路正在积极推进,县道、乡道、进村入户路得到积极改善,文砚西麻马大经济圈正在逐步形成,快达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稳步推进。西畴县民族文化中心等项目扎实推进,旅游设施更加完善;成功打造3A级景区4个,配套设施逐步健全,建成隆兴山居酒店、北回商务酒店等特色度假酒店;打造了“西畴地方十大特色名菜”、西畴乌骨鸡全席宴、西畴特色美食宴等多个地方特色旅游餐饮品牌;充分挖掘水烟筒、土纸、油帽、民族刺绣、银饰等特色民间文创产品、旅游商品,旅游要素逐步健全。切实将“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作为全县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进了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无理由退货“旅游革命三部曲”,抓牢“行业管理、产品创新、服务提升”三项重点,进一步优化了全县的旅游市场环境。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州旅游市场监管综合调度指挥中心暨“一部手机游云南”文山州旅游大数据中心,建成三光石漠公园智慧旅游4A景区;新、改建旅游厕所17座,并完成百度电子地图标注。在市场整治方面,加大了对“不合理低价游”的整治力度,加强了对涉旅企业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严查。2016-2020年,县人民政府共组织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督、税务、应急、文旅等部门联合开展了5期10批次综合执法检查,对3个A级景区进行了明察暗访,及时查处旅行社导游违规违法行为;处置涉旅投诉1件,舆情1件,办结率达100%,满意率达100%。开展涉旅企业诚信评价397家次,建立健全了“30天无理由购物退货”体制机制,设置了1个游客购物退货监理中心,1个退货受理点(服务点),实现了“快处快赔”。

(四)品牌体系初步建立。加强面向国内外的西畴旅游品牌塑造和市场宣传。围绕“太阳文化”品牌,推进旅游开发,适时举办文化节庆、文化展示活动,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精心组织太阳山歌队参加“首届中国宣威(杨柳)山歌节展演”大赛荣获金奖,并以《水母鸡》为代表的民间壮族童谣参加了第3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展演。协助央视电影频道栏目组拍摄了《走进谜境西畴》,协助“中国梦云南美”栏目拍摄了微电影《太阳的女儿》。邀请知名作家、艺术家创作出版了长篇神话小说《乜汤温》、新中国首位壮族女县长侬惠莲长篇报告文学《她从田间走来》,以西畴壮族太阳文化为元素的民族歌舞剧《太阳鸟母》,参加云南省新剧目展演获得好成绩,为打造地域文化品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以闻名全国的“西畴精神”为主线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幸福花山》获“云南省民族文化‘百项精品’扶持项目”,以及国家“圆梦奖”优秀剧目奖、舞台美术奖。自2016年以来,连续举办了有专家和央视等媒体记者参加、以“传承非遗文化·引爆全域旅游”为主题的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旅游文化活动和文化研讨会,充分展示了西畴的文化魅力和旅游形象。

(五)文体事业成效初显。获批省级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两处:西畴烈士陵园、观音伐战斗遗址;州级第三批红色文物保护单位两处:老山战场原址—兴街指挥部、蚌谷三保台地—新时代西畴精神发祥地;建成县级文化广场1个、农家书屋72个、农村文化活动室394个、村级农村文化活动广场9个,有共享资源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9个、村级基层服务点69个。建成了县文化服务中心、龙泉、人民路群众健身中心及党校球场。累计建成37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初步形成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的三级文化工作网络。全县馆藏文物11类429件,完成不可移动文物野外调查25处,全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项、省级2项、州级24项、县级10项。

(六)乡村旅游脱贫亮点频现。“十三五”期间,全县文旅产业发展紧抓脱贫攻坚机遇,按照全国、全省、全州乡村旅游扶贫的工作部署,依托各乡(镇)特色的乡村田园风光、民间文化艺术、乡土民俗风情等优势资源,通过进一步强化“脱贫+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的融合发展,成功打造出了一批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的乡村旅游点,引导农村群众成功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脱贫的新路子,同时紧紧依托“静安—文山号”旅游扶贫专列,在有效拓展旅游产业发展新空间的同时,为全县如期与全国同步实现脱贫摘帽贡献了强大的文旅力量。通过积极探索建立“企业+贫困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多举措实现志智双扶,在企业和贫困户之间架起了桥梁,让贫困户融入了乡村旅游发展,最大限度扩大了旅游扶贫覆盖面,有效地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拓宽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渠道,带动了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其中:西畴县兴街镇多依坪村被评定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西畴县西洒镇汤谷村被评定为州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十三五”期间,共接待乡村旅游者1028.72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82.13亿元,乡村旅游已成为西畴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和助力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

第二节  “十三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快速发展,西畴县在围绕文旅融合发展主题、统筹文旅资源开发利用、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丰富文旅产业载体内涵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与党中央、省委、州委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旅游需求相比,还存在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

(一)核心产品特色不足。全县高等级景区数量缺乏,目前仅有正在创建的4个3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尚无5A级景区。区域内的景区,绝大部分以传统观光游为主,与周边景区同质化竞争严重,文化体验业态和高品质度假产品较为匮乏,文旅产品供给不足,文艺创作有高原无高峰现象突出,缺乏体验化、个性化、品质化的产品,旅游中高端产品不多。

(二)文旅融合效益不高。目前,全县尚未跳出传统资源开发运作模式,旅游二次消费不足。各产业与旅游业的总体融合度较低,“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格局尚未形成,农旅、商旅、体旅等产业融合业态开发程度较低;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不充分,文化旅游项目的差异化、主题化开发有待强化,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在融合中的应用较少,缺乏具有竞争力及市场影响力的融合精品。在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提高民俗活动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不够,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得不到充分展示,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提升打造,以及对历史文化、饮食文化的挖掘包装不足,旅游景点文化注入性滞后。尽管近年来在开发建设上有的景区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精品旅游项目不多,难以形成旅游商品品牌。在资源挖掘、产品开发、公共服务、宣传交流等方面仍大有潜力可挖,文旅融合的路径探索与模式创新有待深化。

(三)文旅基础设施滞后,配套不全。西畴县道路交通落后,内外部进入性相对较差,运输网络构建还需加大投入。此外,西畴县住宿、餐饮服务、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比较滞后,高品质、高格调的住宿、餐饮设施仍然处于空白,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规模和档次。乡村旅游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在旅游产品、服务意识、道路交通、食宿质量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部分景区(点)公共设施缺失,功能不全,还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四)文旅品牌营销不足。目前,西畴没有提炼出一个有特点、响亮的品牌形象,虽然“西畴精神”在中华大地已具有知名度。但从全国乃至全省范围看,西畴旅游知名度较低,即使在滇东南这一范围知名度也不高。西畴文化旅游必须进一步开发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建立以IP(知识产权)为统领的品牌形象体系,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创新营销手段。

(五)体制机制不健全。全县文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综合协调力度不够,尚未形成全员参与发展旅游产业的局面,各乡镇由于行政区域划分,且缺乏统筹,存在各乡镇旅游发展碎片化、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全县旅游产品零散分布,不成体系,全县文旅一盘棋的格局尚未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维不够明确,使得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效果不理想,文化旅游工作缺少有力抓手,体制机制亟待创新。另外,旅游资源主要以国有产权为主,市场配置不足,亟需加强招商引资,引进市场化的开发和管理团队,提升文旅资源品质。

第三节  “十四五”面临的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将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10年,将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10年。伴随国际格局和政治力量对比加速演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文化产业在大国战略竞争的严峻考验中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克难攻坚,应对国际环境调整、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供需结构调整的关键五年。目前,全球增长缺乏动力、结构性改革停滞等挑战犹存,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多,特别是我国经济实力在全球市场所占比重的提升,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难以为继,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推动中国经济多年来高速增长的外部条件发生巨变。面对变局,西畴只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应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

一、文旅融合,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

政策推动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已先后下发了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推动旅游投资增长等一系列推进文旅发展的重大政策,并在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这不仅为全国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与任务,也为全县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2018年3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文旅部门的机构改革自上而下的正式展开,文旅融合进入新时代。预示着“文化+旅游”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进军文旅产业,特色小镇、全域旅游、田园综合体、养生度假等主题类型层出不穷。国内文旅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此次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有助于加大文化产业挖掘力度,推动更多旅游企业在打造旅游硬件项目的同时,加入更多文化内涵,从而助力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原部长雒树刚在2019年提出了文旅融合的6大路径,即“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文旅融合本质上是用文化的内涵提升旅游休闲体验、休闲品质、休闲内容;用旅游的方式提升地方文化形象、提升地方生活品位。西畴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新时代良好的政策预期、日趋完善的市场环境以及新技术革命将进一步推进文旅产业创新与转型。可以依托文旅资源的整合,文化创意的引入,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热点,从产品项目供给、文旅公共服务、产业优化发展、文旅品牌创建等方面,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多方位深度融合,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格局,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二、省州战略,引领旅游跨入新时代

2018年云南省委、省政府以“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云南”为理念,大力推进“旅游革命”三部曲。云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云南作出的“三个定位”,提出了建设“最美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等战略部署,并提出要把文旅产业纳入六大“万亿产业”重点培育。同时在文山州现场办公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文山打造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在州级层面上,州委、州政府明确要做大文旅康养产业,为西畴发展找准方向,推上绿色发展快车道。西畴地处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动植物资源富集,气候温润怡人。依托全省全州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奋力脱贫攻坚,努力构建了一个北回归线上的明珠,成为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目的地。

三、全域旅游和爱卫创建,文旅基础升级迎来新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全域”发展模式代替景区发展模式,从主客割裂转变为主客共享,强化旅游产业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城市风貌改进、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伴随近年来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势,各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大量出炉,全域旅游已上升为国家重要国策。截至2019年9月,为贯彻落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有关要求,文化和旅游部依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包括云南保山市腾冲市、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在内的71个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发展全域旅游成为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20年7月23日上午,省政府办公厅召开全厅系统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动员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省推进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走在前列的标准,巩固“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管集市、常消毒、众参与”7个专项行动取得成果,深入开展“绿城市、治污染、除四害、食安心、勤锻炼、管慢病、家健康”新7个专项行动,为彻底改变云南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当好示范表率、作出积极贡献,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好参谋助手、作出更大贡献。为西畴举全县之力高标准高品质建设旅游项目,建设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西畴战略性支柱产业、富民强县的“幸福产业”,打造全省旅游首选目的地迎来重要机遇。

四、交通优化,重构文旅发展新格局

全国“大交通”建设背景下,区域城市同城化为西畴旅游发展带来利好。随着文天高速(文山至麻栗坡段)的建成通车,广南那洒至西畴兴街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西畴至珠街、西畴至马关、西畴至富宁高速和蒙自至文山至西畴至广南铁路、昆明至西畴至富宁铁路的规划推进和建成通车,西畴县的综合交通优势将逐步凸显,将串联起麻栗坡老山、广南坝美、丘北普者黑等著名旅游景点资源,届时3小时通勤圈将通达红河、广西、曲靖等周边地区。交通的改善将大大减少线路产品成本,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商,改写区域发展格局、重构旅游组织方式、重组产业投资方向,西畴有望改变“交通末梢城市”的现状。

五、IP浪潮,催生文旅迭代新变化

互联网经济带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数字文化”“网红景区”成为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消费迭代带来的发展新机遇,文旅IP成为推动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重要抓手。中国文旅IP,正在从1.0版的IP形象策划设计,进入2.0版的IP内容开发与产品运营;未来,将进入3.0版的IP产业链构建与产业化发展。西畴县要紧跟时代趋势,积极打造以“北回明珠·天然畴阳”为核心的IP品牌营销体系,推进IP形象建立、IP内容创新、IP产品运营,逐渐构建IP生态产业链,推进文旅IP产业化发展,使文旅IP成为西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时代产业增长的新动能。

六、5G赋能,催生文旅产品新供给

随着5G智慧时代的到来和创新战略深入实施,产业边界被不断打破,文旅产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催生以新技术、新产业与新商业模式为核心,以资本、知识、技术、人力、信息和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依托的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文旅管理、服务、体验的新变革。5G+AR、5G+VR、5G+AI带来应用场景的革命,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智能亮化设备、全景直播、AI游记助手、AR辅助讲解、博物馆文化传播、游客行为监控等将催生一大批全新的智慧景区和智慧服务;前置化场景的捕捉能力和智慧化管理,使旅行信息平台成为文旅融合新服务的坚强支撑。5G的到来将推动文旅融合数字化发展,解决长期存在的资源不可替代、体验难以复制、需求不好预判等难题,开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新局面,通过新技术、新玩法进行嫁接,实现新业态创造新资源、新应用带来新体验、新平台支撑新服务。

第四节  “十四五”面临挑战

虽然在文旅融合中将迎来诸多机遇,但也面临许多国际国内的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经济形势转变带来发展新挑战。从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国际化进入分化期。现阶段,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风险日益加深,尤其是中美贸易战、俄乌冲突使得外部环境越发严峻,将进一步限制、阻碍全国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大的背景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速仍处于换挡期,动力转换进入攻坚期,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要素约束趋紧,传统要素贡献能力减弱,金融领域风险复杂性上升,财政收支平衡风险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人口老龄化加剧,收入差距扩大,巩固脱贫任务艰巨等都将带来发展的新挑战。

二、市场竞争加剧带来发展新挑战。从国际视野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将文化软实力和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参与全球竞争,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在推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文旅交流合作的同时,也使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从国内比较看,随着国家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需两端发力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各省区市加大推进文旅发展力度,使国内文旅市场竞争加剧;从省内情况来看,全省绝大多数州市都提出要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或是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和打造,这将进一步加剧全省文旅产业的竞争白热化,全州文旅产业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严峻形势。从州内看,与州内丘北、广南的旅游景区相比,西畴县旅游产品单一、设施滞后、影响力低,“北回明珠、天然畴阳”的品牌和资源特色尚未充分挖掘,交通长期不畅等导致西畴年接待游客量在全州、全省排名靠后。资源优越、机遇共享,西畴在后疫情时代更应充分挖掘北回文化、发挥生态优势,差异撬动、互补合作,将竞争挑战转变为后发优势。

三、生态管控带来发展新挑战。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提出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到2025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法律法规、管理和监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冰川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草原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综合评价,按照保护区域的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进行梳理调整和归类,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可见“十四五”期间将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西畴县生态资源丰富,但香坪山风景区、鸡冠山森林公园、小桥沟自然保护区等为禁止开发区域,土地资源有限、有特点易开发的景点少、文化挖掘不足、旅游市场刚起步,优质资源无法开发利用,旅游发展的限制因素较多。如何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用好生态资源、拓展产业价值,是西畴“十四五”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四、市场需求迭代升级带来发展新挑战。我国已进入全民休闲时代,特别是疫情过后,消费升级带来居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在“体验为王”的生活时代,消费者对品质生活、互动体验、个性定制、便捷服务的要求更高,定制化、特色化、体验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备受青睐,康养、亲子、研学等形式的家庭游更是成为热点,旅游消费对象、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旅游产品的迭代更新进一步加快,对全县文旅产业精准市场的聚焦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文旅产业前期投资大、收益低、回收周期长,再加之地方财政较弱,难以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旅游要素培育等方面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全县文旅产业在新的竞争格局中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巨大压力。

总体来看,西畴县文化旅游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着力在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找准开发与保护、生态与生活、资源与产业的最佳平衡点,努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以文化与生态资源优势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


‎第二章   转型升级,明确文旅发展新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大力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新时代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工程、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文旅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全县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旅游知名度,打造世界知名的喀斯特山水田园乡村旅游目的地,为打造全省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作出更多、更大的文旅贡献和提供更强的文化力量。

第二节  发展原则

——突出重点领域。聚焦文化强国、扩大内需、文旅融合,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县城等重点工作,努力争取党中央、省级投资,打造标志性文旅项目。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文化旅游融合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性提升文化自然遗产保护水平,强化抢救性、系统性、原真性保护;加强文化遗产设施建设,补足基层、基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推动旅游业多领域、多业态、多层次发展。

——注重绿色发展。以2018年云南省委、省政府以“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云南”为理念,大力推进“旅游革命”三部曲。以举全省之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为契机,全力做好“生态+”文章,以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为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推行“旅游景区生态化”、“文旅产业生态化”、“旅游环境生态化”、“旅游消费生态化”等措施,形成以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文旅经济发展方式。

——合理控制规模。兼顾需要和可能,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投资建设规模,一方面立足项目实际功能,打造价值突出、效益优良、影响力强、显示度高的重点项目,避免点多面广、“撒胡椒面”;另一方面立足党中央、省级投资规模,结合地方财力,科学设置,避免铺张浪费、大拆大建。

——实现全域共享。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全面推进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共建共享,推进各行业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各部门齐抓共管,城乡居民共同参与,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打造综合性、开放式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全域统筹改善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

第三节  发展目标

通过组织实施文旅融合工程,到2025年,全县城乡公共文旅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旅游融合程度显著加深,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畴阳文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明显提升。
‎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以“一城(引领),一廊(整合),一环(串联),五大景区(带动),四个片区(辐射)”的“11154”发展布局,立足生态优势,突出文旅融合,谋划建设重大文旅项目,持续提升文旅产品能级、文旅服务品质和文旅品牌影响力,全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旅游融合程度显著加深,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明显提升。
‎    展望 2035 年,全县成功与全国同步建成文化强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发展为实现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西畴将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省级文旅融合改革示范县、全国避暑康养旅游目的地、国际特色商贸休闲旅游目的地、国际高原体育赛事和疗养健康生活目的地。

二、形象定位

“北回明珠·天然畴阳”

备选:

“北回畴阳•天然至一”“北回畴阳•天然故里”

三、分项目标

(一)文化事业建设高质量快速推进并取得重大成效

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2025年,努力建成文化名县,文化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文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文化供给品质明显提升,“西畴文化”影响力明显扩大,建成在全省具有示范性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全县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更加统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丰富,推出一批洋溢时代精神、文化内蕴深厚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精品显著增多;历史文化遗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民族民间文化实现更好保护传承和利用,建成主客共享的特色文博精品和非遗文化精品,实现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入馆、进景区、进校园”;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覆盖全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城乡一体、服务优质、便捷高效、全民惠及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

1.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成效显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县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广为弘扬,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建设围绕中心更加紧密、服务大局更加有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有效,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发挥更加充分,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形成文化更加主动服务大局的新局面。

2.新时代艺术精品创作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县的文艺精品创作更加繁荣发展,推出一批讴歌新时代、反映新成就、彰显西畴特色、展示国家文化形象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全县文艺的精品创作力、人才培育力、市场营销力、品牌塑造力、政策推动力明显增强,有社会影响的精品力作数量明显增加,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团队,建成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中心和民族文化中心,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区。

3.建成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补齐设施短板,构建固定文化设施、流动文化设施、数字文化设施为一体的服务网络;全县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实现全面达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精准供给水平显著提高,文化阵地覆盖率、文化资源利用率、文化服务普及率、社会力量参与率、人民群众满意率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均等化。

4.建成具有西畴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体系。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进一步完善,田野调查全面推进,文物古籍实现系统性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达到100%,积极建设1-2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馆;文化遗产有效活化利用率和科技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多元文化优势得到充分释放,成为在全州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遗产保护模范区。

5.形成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文化人才体系。全县文化人才培育、引进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力度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推动实现人才数量多、人才类型多、育才手段多、招才方式多、用才平台多,成为富有创造活力的文化人才高地。

表1:西畴县“十四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指标一览表

分类

主要指标

2020年

实际值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类型

场馆

建设

1.新建或提升改造图书馆

1

1

预期性

2.新建或提升改造文化馆

1

1

预期性

3.新建非遗中心(非遗馆)

2

3

预期性

4.新建或提升改造纪念馆、博物馆

1

1

预期性

5.新建演艺场馆(剧院)

0

1

预期性

6.新建或提升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

9

9

约束性

7.新建或提升改造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74

74

约束性

文物

保护

8.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个)

0

1

预期性

9.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个、点)

2

3

预期性

10.新增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个)

3

4

预期性

11.新增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个)

0

2

预期性

非遗

保护

12.新增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项)

2

2

约束性

13.新增省级非遗名录项目(项)

2

4

预期性

14.新增州级非遗名录项目(项)

18

24

约束性

文 艺

创 作

与 文

化 下

15.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创作(部)

5

5

约束性

16.送戏下乡演出(场)

70

70

约束性

宣传

推广

17.参加州级及以上活动次数(次)

4

15

约束性

18.在新媒体上开展宣传推广(次)

10

85

约束性

人才

培养

19.举办专题培训、讲座

5

40

约束性

20.培训基层文艺骨干人员(人次)

400

400

约束性

(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充分发挥全县的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聚焦民族演艺、民族节庆、民族文创(含工艺美术)、红色文化四大重点,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内容形式、载体渠道、业态模式等创新,促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以创新激发动力、增强活力、释放潜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链条优化、价值拓展,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做大全县文化产业,以真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全县新时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活力。实现:

1.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围绕全省“金木土石布”文化产业发展定位,立足全县的文化资源特色,全县特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新兴文化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文化产业与服务业、旅游、农业等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特色鲜明,具有显著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民族风情文化产业带、红色文化产业带;人均文化消费水平提升速度高于总消费水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全县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构建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民族地区优势,强化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共举、多种类型产业协同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聚焦重点产业,市场主体得到更进一步的培育,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骨干企业茁壮成长、特色小微企业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原创能力不断提高,地方文化品牌和创新主体实现持续做大做强;着力优化产品、政策、服务,全县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有序,文化科技支撑更加有力,文化消费持续扩大,文化产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明显增强,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先行区。

表2:西畴县“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一览表

分类

主要指标

2020年

实际值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类型

规模

增长

1.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预期性

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3.文化产业企业(单位)数量(家)

0

1

预期性

4.红色文创品牌(个)

0

1

约束性

产业

壮大

5.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个)



预期性

6.特色文化街区(条)

1

2

约束性

7.文化产业特色村(个)

0

1

约束性

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8.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城市(个)



预期性

9.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个)



约束性

(三)现代旅游产业成为真支柱

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县发展新定位,依托全县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喀斯特山水田园、中医药资源、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等,突出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全县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真正把旅游产业培育和打造成为实力更强、结构更优、品质更好、作用更大的幸福产业、美丽产业、绿色产业和形象产业,成为支撑全县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西畴打造成为全省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打造的创新发展先行区、全域发展示范区、康养旅游发展引领区、惠民富民样板区,以及国际知名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喀斯特山水田园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实现:

1.健康生活目的地大格局全面成型。依托全县较好的生态环境、怡人的康养气候、丰富的中医药资源、秀丽的山水田园景观、特色的民族风情、优质的农特产品,以全省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建设和国际知名“三张牌”打造为引领,紧抓健康中国2030、大健康产业发展、香坪山已列入省级旅游度假区重点项目等战略机遇,以中医药康养、山水田园康养和康体运动为主题的康养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构建,以汤谷、香坪山等为核心的康养旅游集聚区实现快速发展,积极争取将香坪山打造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康养西畴品牌得到进一步塑造,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紧抓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建成一批“田园+养生+旅游”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一批“中医药+康养+旅游”的旅游区,高品质的山水田园资源和独特的中医药资源得到全面开发,多样化、精品化的康养度假新业态新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努力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以全县的核心景区景点为节点支撑,立足田园、森林、山地、水域等生态优势,融合特色村寨、特色城镇、农业产业基地、道路体系等,建成覆盖全县的绿道体系,建设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产品有特色的森林养生基地、旅游生态农庄、半山酒店;积极推进建设特色中医药诊疗基地、养老社区、户外运动基地等,实现全县康养度假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发展,主客共享的健康生活旅游目的大格局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构建成型;全面推进西畴县中国长寿之乡的申报,结合实际积极申报“中国天然氧吧”“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以进一步增强全县健康生活旅游目的地打造的软实力。到2025年,全县全面建成产品丰富、设施完善、服务优良、安全有序,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的康养旅游目的地,按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的评定标准,努力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和申报。

2.旅游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以喀斯特山水田园生态底色为根基,以康养度假为主题,坚定把文旅产业作为带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大产业进行重点打造,以充分发挥文旅产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全面释放文旅产业在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生活品质、拉动内需消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旅游经济在全州保持高速增长,旅游经济总量位居全州前列;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合理,全县发展更加平衡,旅游品牌显著增多,休闲度假功能明显增强,创新驱动贡献率明显提高,游客人均消费、停留天数不断提升;旅游环境更加美丽宜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文明旅游氛围更加浓厚、旅游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有序,游客满意度、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建成一批以半山酒店、精品酒店、高品质酒店、旅游民宿为重点的住宿设施,绿色健康食品、地方特色餐饮品牌得到全面培育和提升,西畴特色旅游商品数量日益增多,全县现代化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得以构建;“旅游革命”持续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各类市场主体实力不断壮大,优质产品和服务品牌明显增多,本土化的旅游品牌得以培育;旅游产业的综合经济带动能力更强,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提高,旅游产业税收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明显提升,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更加彰显,对社会就业带动效应更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作用更加突出。旅游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更好地为全民共享。

表3:西畴县“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指标一览表

分类

主要指标

2020年

实际值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类型

规模

增长

1.旅游总人次(万人次)

228.4

292.8

预期性

2.旅游总收入(亿元)

23.20

26.62

预期性

3.过夜游客占比(%)

10

45

预期性

完善

体系

4.A 级景区总数(个)

4

2

约束性

5.高星级酒店(家)

0

1

约束性

6.半山酒店(家)

0

2

约束性

7.精品酒店(家)

0

10

约束性

8.旅游民宿(家)

0

30

约束性

9.AAAA 级景区(个)

1

3

约束性

10.AAA 级景区(个)

3

2

约束性

11.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个)

0

1

约束性

12.省级旅游度假区(个)

0

1

约束性

13.省级旅游名镇(个)

0

1(兴街镇已申报)

约束性

14.省级旅游名村(个)

1(香坪山村)

4

约束性

第四节  发展策略

全域兴旅。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抓手,推进全域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产品供给提质升级、品牌营销创新发展。以核心景区为抓手,推进乡镇和景区划片区组团发展,引入景区文旅新业态,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推进景区提质升级。深入推进景区城、景区乡(镇)、景区村创建,提升全域文旅发展水平。

融合共享。以文旅融合为引领,以“举畴阳文化品牌,讲好畴阳故事”为主题,打响畴阳文化旅游新名片。推进女子太阳节等特有的非遗文化植入,通过业态导入、景观提升、文创开发,做好景区文化融入文章。强化文旅共享,推进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资源的景区化改造。推动“文旅+”创新业态的布局,深化文旅产业同农业、林业、工业、医疗产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文旅相关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IP引爆。强化文化基因解码,挖掘畴阳文化IP,向中国传递西畴。以畴阳文化为核心IP,打造集LOGO、产品、场景、线路、节庆于一体的产业IP生态矩阵。以IP为纽带,加强景区主体、市场主体的联合运营,推动文化商品的开发。加强营销创新,将畴阳文化品牌推出全国走向国际。

智慧提质。建立健全文旅交通网络,形成“快达慢游”的文旅交通体系。建立国际化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餐饮街区、酒店民宿集群、农家乐等要素布局,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以智慧化为目标,推进5G技术在智慧管理、智慧体验、智慧营销等方面的应用,打造智慧旅游高地。


‎第三章  有序开发,优化全域发展新布局

第一节  全域空间结构

以全州“麻西马富红色旅游体验区”定位为引领,以“国际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立足西畴县的红色资源优势,深挖以“西畴精神”、东升公社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内涵,以及香坪山、汤谷等地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禀赋,按照州委州政府把西畴县打造成为新时代“西畴精神”实践创新高地的发展定位与要求,以点线引领发展、空间集聚发展为导向,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突出核心品牌带动,重点推进西畴县三光国家石漠化公园等重大重点项目的建设,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围绕“文化休闲+康养度假”主题,构建“一城(引领),一廊(整合),一环(串联),五大景区(带动),四个片区(辐射)”的“11154”的空间结构。其中,一城指西畴北回归线生态园林康养第一城(北回归线康养小镇);一廊指喀斯特岩溶地貌百里画廊;一环指西畴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旅游环线;五大景区指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汤谷日月文化养生体验景区、香坪山富氧生态康养谷旅游景区、东升公社田园综合体、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四大片区——北回秘境•民俗风情游憩区、西畴记忆•历史文化体验区、康养乐园•健康颐养度假区、森林生态保育区。

第二节  空间发展策略

组团发展。以县城为旅游集散和服务中心,周边乡镇形成四大片区复合完备文化旅游功能的组团,通过组团化发展完善区域文化旅游资源配置,形成四个独立的旅游目的地。

精品串联。以喀斯特岩溶地貌百里画廊、西畴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旅游环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营地、文物保护单位、非遗传承单位为纽带,串联沿线优质旅游资源,形成精品旅游示范带。

以景带村。以发展较为成熟的景区为引擎,向外拓展,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第三节  空间布局规划

(一)一城:西畴北回归线生态园林康养第一城(北回归线康养小镇)

位置范围:县城所在地西洒镇及汤谷日月文化养生体验景区。

发展目标:打造城市一站式服务休闲综合体、畴阳文化展示窗口。

功能定位:文化体验、商贸休闲、旅游集散。

发展思路:西洒镇作为西畴县城所在地,具备旅游服务、交通集散、夜间消费、商业休闲的复合功能优势。以“景城同建,景在城中,城在景中、主客共享”为理念,通过全域环境提升和产品重点突破分时序推进最美县城建设,成为全域旅游会客厅。

以县城商业街地块为核心,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推进“商旅”融合,加快建设一区一街一廊,即旅游配套服务集聚区、休闲街、休闲健身廊道等项目,引导文旅特色街区和夜畴阳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和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现代休闲旅游城市,成为全县旅游服务和集散中心。

引导县城新建博物馆、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体育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从文化服务向文化消费转型,面向游客定时开放,引导纳入旅游线路,营造生活方式,实现文旅共享。

环城乡村依托近城优势和生态优势,引导村落升级景区,发展主题民宿、特色美食等业态。

主要建设项目:旅游配套服务集聚区、休闲街、休闲健身廊道、博物馆、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体育中心、民宿配套、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游客中心和咨询点等。

(二)一廊:喀斯特岩溶地貌百里画廊

位置范围:畴阳河—南利河流域。

发展目标:打造“山水田园”活态的喀斯特博物馆。

功能定位:乡村休闲。

发展思路:依托贯穿全县南北的畴阳河-鸡街河为纽带,整合沿线峰林峰丛、森林溶洞、农田耕地、民族村寨,串联形成“山水田园”活态的喀斯特博物馆,新建骑行道、景观绿道,分段分主题,特色化营造、创新性开发观山、亲水、探洞、耕田、觅乡、修身、养性等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省级旅游生态农庄,并按照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的评定规范与要求,“十四五”期间,将畴阳河—南利河流域积极打造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

引导沿河村落发展美食、民宿等业态,以特色美食为亮点,打造畴阳美食品牌,促进居民增收。

建设项目:沿河休闲绿道工程、景观节点打造工程、码头提升工程、村庄改造工程、省级旅游生态农庄建设工程。

(三)一环:西畴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旅游环线

位置范围:西畴县全域。

发展目标:全域慢游。

功能定位:生态文化游。

发展思路:规划依托西洒—鸡街—董马—法斗—柏林—兴街—莲花塘—蚌谷—西洒之间的县道、省道、国道交通线路,通过道路提级改造和完善服务设施,高效对接全县两大铁路和两大高速对外交通通道,连接到景区、特色小镇,打造全域旅游精品环线,实现快进西畴到慢游西畴的转变。

以生态游为主题,引导沿线农民发展民宿产业、旅游餐饮业,既让农民增收,又扮靓旅游线路。

建设项目:风景公路绿道工程、畴阳文化景观节点工程、骑行驿站建设工程、村庄改造工程。

(四)五大景区

位置范围: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汤谷日月文化养生体验景区、香坪山富氧生态康养谷旅游景区、东升公社田园综合体、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

发展目标:打造畴阳山水品质度假新标杆、山水田园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度假区、森林康养基地、“西畴精神”活态体验高地。

功能定位:品质度假、文化体验、红色文化、山水田园、农旅融合、养生休闲。

发展思路:落实景区带动战略,将现有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汤谷太阳非遗文化、香坪山、三光国家石漠公园作为全域旅游建设的重要抓手,深挖内涵,重塑产品,通过景群引领、景点捆绑、抱团成片,构建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汤谷日月文化养生体验景区、香坪山富氧生态康养谷旅游景区、东升公社田园综合体、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五大景区。将积极引进文化体验、体育休闲、田园观光、山居田园体验、“泡花刺绣”体验和文创、生态康养等业态,推进酒店、民宿、生态农庄等配套设施建设,打响汤谷、东升、香坪山旅游度假区品牌和4A级景区建设,努力将香坪山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擦亮“森林康养”名片,通过产业引领、服务提质增效,将香坪山积极申报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引领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农业基地等形成“提质、扩面、连片”发展趋势,发展主题民宿、特色美食等业态,建成全域旅游发展核心增长极。以西畴精神和太阳文化为主题,通过业态导入、产品创新、主题开发,打造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3A景区和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4A景区,分别建一个文化产业园、一个亲子度假聚落(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形成一批文保单位、一批“西畴精神”活化体验项目、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将西洒镇和兴街镇打造成为“西畴精神”和红色文化活态体验高地,并通过论坛节庆举办、文化推广,让新时代“西畴精神”品牌推向全国、走向国际,进一步展示西畴地方红色文化和绿色发展的窗口,擦亮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牌子。

建设项目:香坪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生态农庄、文化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合作社记忆文化体验区、合作社原乡民俗文化体验区、山水田园观光区、新型合作社发展示范区、果香山居田园体验区、东升主题公园、侬惠莲故居、主题街区民居小院、“手工泡花刺绣”文创体验区、江龙村生态博物馆、岔河溶洞漂流项目、农耕体验观光、半山酒店、旅游文化体验设施、文化产业园、亲子度假聚落、“西畴精神”活化体验项目、教育基地、主题民宿、特色美食城等。

(五)四大片区

1.北回秘境•民俗风情游憩区

位置范围:西洒镇、鸡街乡

发展目标:打造避暑养身、红色文化感悟、创意休闲的主客共享的美丽县城与全域旅游会客厅。

功能定位:民俗风情、文化体验、创意休闲、康养旅居

发展思路:依托北回归线、生命文化、西畴人遗迹、西畴南疆烈士陵园、红色文化、太阳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县城的特殊地位,以“文旅融合、城旅融合、康旅融合”为主要发展路径,第一,构筑一批以北回归线文化、太阳文化为核心的文博展示、节庆互动、创意休闲、趣味娱乐旅游产品。第二,结合美丽县城和汤谷A级景区创建,以“彰显文化、文化惠民、共建共享”为理念,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文化场馆、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公园建设,构筑北回归线文化、太阳文化氛围浓郁、城旅融合、主客共享的美丽县城与全域旅游会客厅。第三,打造一批以健康养生为核心的健康中心、旅居社区、养生庄园、旅游生态农庄、半山酒店康养旅游产品,引领全域旅游品质升级,共同铸造文化体验、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核心功能板块。按照省级旅游生态农庄的评定标准,全县在“十四五”期间推进2个点以上的申报创建。

建设项目:节庆展演馆、城市基础设施、文化场馆、文化公园、文化创意休闲区、文化原创及展演、红色教育基地、康养中心、旅居社区、养生庄园、半山酒店、美食街、民宿配套等设施建设。

2.西畴记忆•历史文化体验区

位置范围:兴街、柏林、新马街

发展目标:打造历史文化军事活态体验、科普研学、休闲运动旅游高地。

功能定位:文化军事体验、休闲运动、科普研学、农旅融合。

发展思路:发挥兴街的优势,第一,围绕三光国家石漠公园、老山战役前指旧址、东升公社等资源,结合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等主题教育背景,采取“开辟石漠绿洲、追忆革命岁月、树立时代标杆、锻造西畴精神”凝练造势的开发思路,融入网红爆款产品打造,全时、全季、全年龄段旅游产品开发理念,叠加时下热门户外运动、科普研学、军事体验等产品,构筑彰显西畴精神内涵,满足不同市场消费需求的多元产品体系,形成西畴记忆核心吸引物,快速聚集人气。第二,以西畴记忆核心吸引项目及人气为依托,充分挖掘此片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古朴乡村资源以及特色产业资源,以“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为路径,打造集农业休闲、“手工泡花刺绣”文创体验、乡村休闲、特色客栈、生态民宿、美食购物、回忆乡愁、记住乡愁、党性教育示范、乡村振兴示范、民族团结示范、“两山”基地示范和社会治理示范等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龙头引领、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优势,构筑新时代文化体验高地。

建设项目:老山战役前指旧址、东升公社“一心五区”规划项目、东升主题公园、侬惠莲故居、主题街区民居小院、江龙村生态博物馆、岔河溶洞漂流探险、农耕体验观光项目、户外运动、农耕体验、科普研学、军事体验设施,特色客栈、生态民宿、兴街“手工泡花刺绣”文创体验区、美食购物等设施建设。

3.康养乐园•健康颐养度假区

位置范围:蚌谷、莲花塘

发展目标:擦亮“西畴精神”发源地名片,构建奋斗本色,奏响实干强音研学基地;打造以森林生态康养为核心,构建成为滇东南生态休闲康养度假高地。

功能定位:森林生态康养、观光度假、休闲运动、“西畴精神”研学。

发展思路:以“西畴精神”发源地摸石谷为核心,建设摸石谷研学旅游体验点,发掘摸石谷文化资源,深化“西畴精神”内涵研究。建成摸石谷“西畴精神”现场教学基地,按照种一次石窝窝地、点响第一炮、垒一段石埂、走一次初心路、听一次战天斗地的故事、吃一次忆苦思甜餐的“六个一”教学方式组织干部群众体验20世纪90年代党领导群众向石旮旯要地、要粮的艰辛,聆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红色故事”,深入体会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不可能”的地方创造了“没有不可能”的“西畴精神”,教育引导党员群众践行初心使命,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西畴精神”,在“文山之干”中积极担当作为。围绕香坪山森林公园和负氧离子,以森林康养为核心,第一,整合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以森林生态康养为主题切入点,围绕森林度假、森林养生、森林观光、亲水休闲、营地娱乐、科普教育、芳香旅游等主题,按照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标准将香坪山打造成为文山市城市休闲养生后花园或升级为国家级公园;第二,以香坪山富氧生态康养谷旅游景区辐射带动周边溶洞、田园等资源,增加溶洞观光、生态休闲以及健康养生、运动康养、体育赛事举办等市场导向型旅游产品,增强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构建成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

建设项目:“西畴精神”现场教学和研学基地、摸石谷研学旅游体验点、半山酒店、休闲文化康养设施、莲花塘景区一级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森林观光廊道、休闲营地、科普教育、休闲运动、体育赛事场地、特色客栈、生态民宿、美食购物等设施建设。

4.森林生态保育区

位置范围:董马、法斗

发展目标:打造生态旅游、户外科普研学、环境教育旅游、林下生态种养殖研究基地

功能定位:生态旅游、户外科普研学、环境教育旅游、林下生态种养殖研究、中草药种植、民族中医药研究

发展思路:第一,以小桥沟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带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自然生态保护培育,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发展方向,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开发要求,在适宜区域打造时下热门的生态旅游、户外科普研学、环境教育旅游产品,让更多的人认识西畴生态环境资源,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二,衔接此区域的农林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此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势,在规划允许和条件适宜的区域,发展生态养殖和大健康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打造生态种养殖产品供应基地,以种养殖产业经济收入反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民族中医药研发和人才培养,弘扬民族医药文化,延长中草药种植产业链,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以及产业融合手段,形成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农林产业协调共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建设项目:生态旅游廊道、休闲营地、科普教育研学、环境教育、林下生态种养殖基地、民族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特色客栈、生态民宿、美食购物等设施建设。


‎第四章  创新提升,推进文旅发展新任务

第一节  提升文旅融合新平台

以文旅融合平台为抓手,集聚政策优势,孵化引进文旅项目、培育市场主体、发展文旅产业,使旅游平台成为推动文化旅游业规模化、集聚化的主引擎。

建立健全西畴县文旅融合发展平台制度,建立平台与所在乡镇合一的管理体制。西畴县文旅局重点推进规划编制、资本撬动、政策配套、人才引进等工作,优化营商环境。融合发展平台与乡镇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经济,促进居民增收。重点推进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汤谷日月文化养生体验景区、香坪山富氧生态康养谷旅游景区、东升公社田园综合体、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五大引擎项目建设和业态导入,加强小桥沟自然保护区、北回归线康养小镇等项目招商引资,引入品牌酒店、特色酒店、文化主题酒店、精品民宿、文化主题餐厅等休闲业态,发展时尚运动、休闲度假、农旅融合等产业。

做强森林氧吧特色小镇。理顺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森林氧吧小镇领导小组(乡镇领导班子一肩挑),加强人员配置和人才培训。设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吸引市场基金、专业公司为小镇提供孵化和专业的运营管理服务;出台森林氧吧小镇土地和人才支持政策。重点推进香坪山森林公园、小桥沟自然保护区提升,建设景区公路、公共自行车、慢行绿道等基础设施;建成一批康养度假类项目,建成养生度假综合体和莲花塘、董马、法斗4个氧吧小镇;积极引入高端星级酒店,培育星级民宿,吸引国际连锁商业品牌企业入驻。

第二节  推进“全域提质”文旅示范创建

(一)全域旅游示范发展

通过全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景区打造、特色风情小镇、基础设施建设、要素配套、创建,优化城乡环境和产品供给,构建县、乡(镇)、村三级文化旅游产业支撑体系。

1.创建省级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云政发〔2018〕38号)关于创建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有关要求,依据《云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规范(试行)》要求,通过云南省“旅游革命”和“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以及全省爱卫创建行动的实施,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进一步优化全县体制机制、信息化、旅游安全、旅游产品升级、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层级,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文旅产品供给、提升品牌影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全面提升文旅发展水平,构建县、乡(镇)、村三级文化旅游产业支撑体系,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积极争创云南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2.强化全域旅游的要素建设

创建A级景区。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汤谷日月文化养生体验景区、东升公社田园综合体、香坪山富氧生态康养谷旅游景区、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五个景区资源丰富,有一定的旅游集散基础优势。一是围绕香坪山森林公园,以森林康养为核心,整合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以森林生态康养为主题切入点,围绕森林度假、森林养生、森林观光、亲水休闲、营地娱乐、科普教育、芳香旅游等主题,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将香坪山打造成为云南省城市休闲养生后花园。二是以“西畴精神”和太阳文化为主题,通过业态导入、产品创新、主题开发,将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东升公社田园综合体、汤谷日月文化养生体验景区合并打造为北回归线太阳文化4A级旅游景区。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要求,进一步优化资源与环境、促进多产业融合、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加强安全与管理,进一步提级升等。

创建9个A级景区乡(镇)。按照全县到2025年全部乡镇通过A级景区乡镇验收的目标,到2025年,创建西洒镇、兴街镇、莲花塘乡、法斗乡4个5A级景区乡(镇);创建蚌谷、董马、鸡街3个4A级景区乡;创建新马街、柏林2个3A级景区乡。

创建73个A级景区村。按照全县50%的乡村成为A级景区村庄的目标,到2025年创成4个重点旅游景区所在的景区村为3A级,北回社区、北塔社区、董马村、法斗村、鸡街村、莲花塘村、蚌谷村、新街社区、马街、柏林10个2A级景区村,13个交通便利、紧靠景区的A级景区村。

3.创建2个旅游风情小镇

加快完善住宿、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旅游业态,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推进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改善,建立健全旅游管理和人才培训机制,创建西洒旅游风情小镇、兴街旅游风情小镇。

(二)创建云南省文旅融合改革试点县

西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西畴精神、太阳文化等文化资源丰富,拥有4个有特色、资源好的景区。以文化旅游机构融合为契机,建立健全文旅融合机制,在改革中积极探索文旅融合路径,比如,在修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过程中,可以考虑将旅游公共服务指标纳入;图书馆的基层阅读点可以延伸到符合条件的景区、民宿和旅游风景沿线;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乡村旅游统筹安排,按照标准对全县74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提升改造;逐步将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成为文化和旅游的宣传窗口;推动“文化云南”和“一部手机游云南”有机融合、互为促进等。推进改革试点重大平台和载体建设,结合实际拟制文旅融合专项政策,找准改革试点方向推进改革创新,到2025年底,积极申报文旅融合改革示范县。

(三)推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

结合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和有效治理,保护乡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和参与者的环保意识,努力推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厕所革命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到全覆盖、无死角,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推进乡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按照美丽休闲乡村评定规范与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县成功申报1个点以上。

(四)推进美丽田园建设

围绕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继续深化“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美丽乡村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乡村”行动,大力改善农业种养区域环境,突出农田景观化建设,让农田变美景、乡村变景区;完善农业区划布局,注重区域集中连片、品种色彩搭配,打造美丽田园;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绿色田园”“美丽田园”行动,以农业“三区”划定和建设为契机,以美丽农园、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河流、美丽森林、美丽庭院等建设为载体,按照“产业发展有主题、融合发展有成效、创业创新有模式”的目标要求,实施美丽田园精品项目示范行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景观农业,促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优质农产品生产,着力提升和打造覆盖全州的美丽田园精品示范项目,实现传统田园的功能提升、设施提升和服务提升,建设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最美田园,美丽乡村”,为发展高品质的山水田园康养度假奠定坚实基础。

(五)推进美丽公路建设

立足全县的国道、省道等主干公路,并整合具有景观效果的乡村道路、田园公路、林区公路、沿边公路,以旅游度假区、A级旅游景区、旅游名村、特色景观等为基点和纽结,强化交通+旅游的融合发展,构建覆盖全县、景观优美、体验性强、设施完善、带动性大的绿道网络。一是实施千里绿道工程。建设不低于100 公里以上绿道。坚持分类实施,重点围绕三光片区、城镇主干道、公园、广场、景区等建设绿道,同时做好绿道的综合配套设施,完善标识系统、环境卫生设施、游憩设施、照明亮化、健身器械等配套设施,在绿道周边设置驿站、茶馆、生态科普导图等便民设施。二是实施万里花带工程。按照四季有花、四季常绿、夏季有荫的“一街一景”整体建设理念,把广场、公园、市政、道路、沿公路、沿江河等区域用植被花卉装点起来,打造高低错落、交相呼应、花海绿洲、色彩缤纷的多条花卉植被“网红”景观。遵循“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理念,学习借鉴花园县城、乡镇、社区、学校、美丽公路的建设和管理理念,打造“乡镇各异、和谐共辉”的“西畴大花园”。

(六)培育中医药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新业态

紧扣康养主题,立足中医药、山水田园、温泉、森林等特色资源,聚焦兴街李氏骨科中医药、壮族药浴、瑶族药浴、苗族药浴四大医药康疗养生、医药养生文化等业态,强化中医药与旅游、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在兴街镇、莲花塘乡、新马街乡打造中医药养生旅游度假区、中草药产业示范园、药膳养生馆、民族医药文化街等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在巩固提升已有产业的基础上,打造一批“乡村环境美、民族文化浓、产品业态优、市场前景好、乡风文明美”旅游特色村,培育3-5个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按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的评定标准,“十四五”期间,全县推进申报1个以上示范基地。

项目范围:

涉及兴街镇、莲花塘乡、新马街乡。

发展思路: 

依托西畴丰富的中医药资源,结合现代中医药养生技术、民族中医药养生文化打造中医药养生旅游度假区,为游客提供中医药养生、休闲、度假服务。

项目设置:

1.中草药产业示范园 

联合区域内居民,大面积种植西畴特色中草药,并结合兴街镇正在规划建设的中草药加工厂,形成大型中草药种植、加工、交易基地,打造绿色中药材原料、中草药饮片、民族中医药制剂、药食同源料理包、标准化生态有机农副产品引进国际知名健康产品生产品牌,合作搭建大健康产品标准化认证平台,以产品标准认证及贴牌生产的模式整合西畴中草药种植及农业种植、养殖资源,立足西畴乡镇、农村现有生产基础,打造标准化西畴大健康产品生产基地,通过产品的健康认证及营销包装,全面提升西畴中草药、农副产品价值,打造西畴中草药产业示范园。

2.药膳养生馆 

以西畴民族特色养生文化为主题,打造静谧、田园式的药膳养生馆,为游客提供药膳、药浴、民族特色住宿、休闲等服务,让游客在简单、安静的氛围中舒缓身心、放松减压。

3.民族医药文化街 

结合各民族建筑特色,在兴街镇打造一条多民族医药文化街区,配套民族医药主题服务设施和景观小品,设置民族医药药局、医馆、书肆、膳坊等项目,让游客在这里充分体验西畴民族医药文化特色。

4.药园迷宫 

依托中草药种植基地,对景观进行梳理,用多种中草药打造药园迷宫,迷宫内设置不同类型的障碍物、死胡同、岔路口等,增加闯关难度。

第三节  培育“品质新潮”文旅主要产品

(一)文化研学类

聚焦西畴精神、畴阳文化、生态文化,打造文化主题景区,即西畴精神景区(蚌谷乡木者村、西洒镇岩头村、兴街镇东升村、兴街镇三光村)、太阳文化景区(西洒镇汤谷村)、畴阳文化景区(西畴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5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有老街牛羊太平桥、保兴风雨桥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老街教泽碑、蚌谷狮子山崖画、西洒仙人洞等5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董有关圣庙大殿、西洒下坝尾典型民居住宅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汤谷村女子太阳山祭祀、鸡街曼竜彝族葫芦笙舞;省级名录2项:下坝壮族曲艺“壮族渔鼓”、鸡街么所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州级名录18项;县级名录11项。由于以上名录分散在各个乡镇,难以打造统一的文化街区,拟将以上名录以缩小版的模式统一建在县博物馆内)生态文化景区(蚌谷、莲花塘、董马、法斗4个乡),将各种文化形成主题文化街区,包括休闲街区、文化创艺体验园、天然氧吧休闲等产品;建成一批研学基地,包括三光“西畴精神”文化研学实践基地、太阳文化体验基地、东升公社怀旧记忆体验区、畴阳文化研学基地、生态休闲养生综合实践基地等;开放一批文体设施展馆,对西畴县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旅游化改造;开发多个文化演艺秀,鼓励创造、引进高端精品剧目,形成演绎秀、街景剧等文化演绎类产品,提升剧目的品牌效应和市场效益。

(二)康养度假类

聚焦西畴森林、乡村、河流、中医药等自然资源,开发四大主题康养度假产品。建成一个滨水运动度假区,聚焦畴阳河区域上游串连的溶洞群、传统村落资源,以“滨水康养+水上运动”为主题,复合疗养康复、水上漂流体验、溶洞探险、古人类穴居文化展示、合新红色文化展示、石门坎农耕文化体验、岔河田园风光、湖鲜美食养生、滨水休闲度假等业态,打造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另外,西畴县西北方向的太阳村女人河,可借女人河这一特别的名片,在原有的乘橡皮艇漂流的基础上,进行专为女士量身打造的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按照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的评定规范与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县成功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1个以上。聚焦香坪山风景区和小桥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一批森林康养度假综合体,以“森林康养+生态游憩”,复合生态游憩,养生康体,运动探险,鸡冠山日出,特色酒店,养生养老地产等业态,形成香坪山康养小镇、森林氧吧养生度假综合体等产品。建成一批田园养老度假基地,以乡村为主体(如龙坪十二寨等),复合农事体验、田园花海观光、草药养生、古法养生、乡村度假等业态,形成省级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创建一批中医文化康养基地,聚焦兴街李氏骨科中医药、壮族药浴、瑶族药浴、苗族药浴康疗养生、医药养生文化等业态,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三)景区山乡类

以5大景区为核心吸引,与周边乡村整合打造,形成“景区+乡村”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一批特色民宿聚落,复合精品民宿、非遗体验、民俗文化村等特色,着力打造三光村、香坪山村、东升村、汤谷村等一批田园综合体,复合蔬果采摘、农耕体验、西畴精神研学体验、休闲农场、特色民宿等业态,形成二源乡村聚落,猕猴桃、水蜜桃、香脆李等高品质果采摘旅游体验基地、西畴精神研学基地等产品。打造一批乡村科普园,以乡村为载体(如兴街镇江龙村“山、水、林、田、路、村”进行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村村建池子、村庄移位子”“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经验,退休教师刘超仁老骥伏枥痴心向党、种桔闯出致富门路、倾力筑梦美丽乡村、心系教育情牵学子,改写患癌命运的脱贫女英雄—海子坝村党员谢成芬等先进事迹),围绕周边特色打造乡村博物馆、绿色学校等科普产品。

(四)红色旅游类

以全州“麻西马富红色旅游体验区”定位为引领,深入推进红色文化、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加大红色旅游项目开发策划力度,通过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文化内容提炼呈现、创意科技引入创新,不断提升红色文化展陈水平和服务水平,推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精品。重点立足文山州作为左右江革命老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和“老山精神”“西畴精神”具备的突出优势,以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三光、东升、西畴南疆烈士陵园、老山战场原址——兴街指挥部、王有德故居、洒戛竜、丫呼寨、老山神炮遗址、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扣林山、七村九弄等特色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高质量推进红色文化与科技、演艺、文创、教育、体育、乡村、生态等的融合发展,开发一批体验性强、参与性高、意义深刻、内涵丰富的红色旅游产品,重点培育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新产品新业态。并策划推出“走边关忆峥嵘岁月,看英雄蓄精神力量”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和系列红色旅游主题线路。

(五)沿边边境跨境生态文化旅游类

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千里边疆文化长廊的决策部署,充分挖掘全州438公里边境沿线乡镇、抵边行政村和抵边自然村在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全州的天保口岸、田蓬口岸和都龙口岸三个国家一类口岸,24 个边民互市点,13 条出入境通道,申请更为灵活的边境旅游政策,从浅层“口岸购物旅游”向真正的“边境旅游”深度提升;深化中越旅游区域合作,扩展旅游领域合作范畴,共同打造乡村休闲精品旅游线路和跨境旅游环线,实现以文化旅游产业的互通和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搭建中越旅游资源共享、线路互推、政策互惠、人才互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节庆互动等发展新平台。

第四节  打造“功能复合”文旅重大项目

(一)两大龙头项目

项目甄选原则:拥有整个区域内独有的资源禀赋极高的旅游资源,具备打造国家级旅游吸引物的潜力;与规划区总体定位高度一致,对规划区品牌塑造具有决定性作用;具有强大的区域带动和产业带动效应;产业基础好,市场认可度高,市场前景广阔。

发展要点:立足打造以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为主导的高原绿洲康养体验旅游目的地、中国北回归线康养第一城的总体定位,着力塑造“西畴记忆·中国北回归线国际康养城”旅游品牌,整合梳理西畴县最优质的旅游资源,以产品体系构建、服务配套优化、消费空间拓展为抓手,围绕“西畴精神”、“太阳文化”、“回归文化”主题,对接市场需求,整合西洒镇周边区域资源,打造项目核心引擎。

1.北回归线太阳文化公园旅游景区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选址:西畴县县城周边

发展构思:第一,以北回归线文化为统领,延展太阳文化内涵,打造互动沉浸式主题公园。延伸“北回归线生成太阳文化、太阳文化造就奇迹景观”为文化主线,物化星空星系、地球经纬、天文科学形成的天文地理景象,打造以太阳为中心,八大行星为圈层(轨道),星宿星座天象为节点的北回归线太阳文化主题体验区。第二,构建太阳系八大行星景观群、十二星座主题馆及太阳星空文化体验馆。遵循“建筑景观化、景观功能化、功能体验化、体验人性化”原则,以趣味性、参与性、科普性、体验性为市场开发导向,通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亮化美化建筑外观、强化丰富建筑功能,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维感观增强游客趣味体验。第三,“点-线-面”创意衔接,景观文化串联,塑造西畴最美网红景观打卡地。聚合北回归线在地球上穿过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主题体验馆,打造世界上最高、最美的北回归线标志塔,物化日月标识的太阳系星盘,构建山地日月双环景观生态廊道,并与太阳广场共同构成地块内部景观中心轴带和西畴地标建筑。

重点建设内容:

(1)北回归线太阳观光无影塔:践行“生态环保、功能复合”的原则,在靠近县城的山顶开阔处,取材透明的玻璃(琉璃),打造50米高度的世界最高、最美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太阳观光无影塔)。依托北回归线位置,夏至日太阳直射塔见尖,光束穿过塔内,通过塔心“钻石面”折射,向四面散射斑斓耀眼的光芒。借助灯光和科技手段,配合现代3D投影技术,在标志塔顶安装强束LED聚光灯,夜晚生态灯光照射到太阳广场,与太阳广场共同构成全县地标建筑的同时,将太阳系行星轨道及日月标识的太阳系星盘具象成形,呈现的日月光辉、斑驳闪耀的景象,表达太阳文化、节气天像、星空影像等主题。站上标志塔,游客可一览景区太阳系行星文化景观群、西畴县盆景园林式城区以及将喀斯特岩洞地貌百里画廊尽收眼底,山峦叠嶂,绿意起伏,美如画卷。同时在标志塔顶配备双筒天文望远镜,游客通过自助投币(或智能支付),即可观望天文星空。

(2)北回归线太阳文化广场:依托县城东延片区的中间凹陷洼地(柳树湾)空间,以西畴《乜星与太阳》找太阳的神话故事为设计主线,采取动静态文化相结合、美学观光与功能实用为一体的手法,将西畴北回归线穿城的地标文化和神秘深厚的太阳文化相结合,打造北回归线太阳文化广场,成为标志景观,凸显西畴特色。以北回归线太阳文化广场为圆心,借助太阳引力生成的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原理,构建太阳系行星景观群,成为园区的一大特色景观。

(3)太阳系行星景观群:以太阳系八大行星及其运行轨道横向切面为参照,以太阳文化广场为中心,在项目地块内部不同方向,按照八大行星各自属性特点,等比例缩小构建“圆形状”太阳系行星景观群。运用灯光电+全息投影手段,夜间亮化行星景观建筑的同时,在建筑上空会形成不同色彩和形状的巨大虚拟行星景观与行星轨道,游客只需抬头就可观赏到活态化的太阳系行星运行夜景图。同时,丰富行星景观群功能用途,植入休闲吧、书吧、咖啡吧、科技馆等业态,兼顾观光摄影、休闲游憩和商业服务功能。

(4)太阳星空天文台科普体验馆:以银河星系和仰望星空为元素,借助现代高科技术,通过声光电及全息影像成景技术、3D投影技术,构建互动式沉浸星空多彩体验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强化游客参与度,增强游客趣味体验。

(5)国际人体时钟与太阳石阵科普园:以北回归线、太阳文化形成的天文、天相等特殊的科普共性文化为设计理念,以“科普、趣味体验”为目标,利用太阳的位置变化和借助太阳、月亮等天体的内在运转规则,在太阳文化广场周围,打造全球第一个国际人体时钟和全国唯一(别具一格)的太阳石阵科普园。利用太阳、月亮内在蕴藏的天文、天相推演时间的同时(太阳位置法、月相法等推理时间的“原始技能”),还极具观光休闲、自然教育、科普教育、趣味体验的功能。

(6)十二星座趣味公园:公园位于太阳广场北面区域,以希腊神话故事为主线,采用时尚动漫卡通的艺术手法,整合阿瑞斯、阿佛洛狄忒、赫尔墨斯、阿尔忒弥斯、阿波罗、哈迪斯、宙斯、克洛诺斯、雅典娜、波塞冬等十二星座守护神的传说故事,打造的一个十二星座趣味公园。公园以十二星座守护神个人故事,结合奥林匹斯十二神的故事,打造有十二个趣味场景,通过雕塑、园林艺术、星座知识科普标识、创意休憩设施、活动广场、夜景灯光等设施的设置,形成众多网红打卡场景,使之成为游客休憩观光的理想场所。

(7)十二星座与十二生肖名人园区:梳理多位对全世界有杰出贡献的名人以及其取得的成就,采用十二星座与十二生肖元素构建景观、小品、雕塑及主题氛围环境,通过构建集主题观光、创意休闲、沙盘创作、文创展销、亲子乐园、文娱节庆等趣味性高、体验性强的产品业态,打造中西文化(十二星座与十二生肖)相融互乐的主题活动体验园区。

(8)星座主题漫游宫:设置十二星座沉浸式梦幻空间,高科技+未来感+视觉系+玄幻风打造最时尚的网红打卡地,集视效美拍、五感体验、动作捕捉、交互装置等多媒体艺术于一体,让游客在这里的每一分钟,都能小鹿乱撞。十二星座的秘密空间,通过趣味互动直观感受到不同星座的特质,来这里,了解每个星座隐藏最深的秘密,十二个网红房间任你拍,还可以品尝十二星座主题小吃、冷饮,选购十二星座主题纪念品。

(9)太阳取火坛:在太阳广场中心,打造一个象征着生命的取火坛建筑。在每日的正午太阳直射的时候,便可燃起火焰,火焰一直燃烧至夜晚,在夜间配合灯光夜景工程的设置还可使坛中火焰呈现不同形态变化,使其形成西畴民俗歌舞节庆活动的重要道具。在每年夏至日,还将以取火坛为中心,举办大型取火仪式。

(10)四象二十八宿科普园:以中国传统天文、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在太阳广场附近区域打造一个天文、地理知识趣味科普园。园区为圆形广场,以中国四象二十八宿元素景观装饰,在广场各处放置着漏水转浑天仪、地动仪、水运仪象台、漏刻、浑象、浑仪、日晷、影表尺、圭表等一系列中国传统科学仪器。仪器采用完整复刻,除外观完美还原外还有使用供能,同时园区设有专业讲解人士,为游客提供中国天文地理专业知识的讲解,使游客在寓教于乐中体验中国传统科学的博大精深。

(11)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借助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采取景点化生态建设的手法,打造多样化日晷。

(12)北回归线太阳文化长廊:以北回归线、太阳文化为内核,依托地块山脊地形,以构造北回归线带和地球运行轨道的物化形象为立意,构建由北回归线文化体验廊和太阳文化景观廊共同组成的北回归线文化长廊。

(13)北回归线国际文化体验园:与北回归线文化体验长廊的文化科普和景观打卡功能联合,通过对北回归线文化体验长廊设置下口的方式,于北回归线文化体验长廊两侧,通过汲取北回归线穿过的16个国家(地区)的文化元素,以独立展馆的形式打造北回归线国际文化体验园。各国展馆前,树立以雕塑形式物化的该国国旗作为引导标识,展馆没有标准形制,通过风格形态、文化元素、展示内容、参与方式等方面的差别呈现,给人完全不一样期待感和内部体验感。

(14)北回归线文博创意馆:树立“北回归线”国际文化IP,以“科技+文化”为指引,融合北回归线生命文化要素、天文地理知识要素、科技人文要素,物化打造可参与、可体验的文创趣味产品、科普展示产品、适用生活产品、文化艺术装饰产品等系列产品。

(15)北回归线科普博物馆:突破博物馆惯用的橱窗、纸质、物件传统展示形式,该博物馆以北回归线衍生形成的文化、科学、自然等元素为主要展示内容,在5G网络技术支持下,充分利用全息影像、VR穿越、5D光影、空间沉浸、互动装置、云端智能、AR导览、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动态、活化、深度以科普教育方式沉浸式展示北回归线文化要素。不仅是北回归线文化知识的展示,更是大国科技的集中体现与展示。

(16)北回归线科普博物馆:突破博物馆惯用的橱窗、纸质、物件传统展示形式,该博物馆以北回归线衍生形成的文化、科学、自然等元素为主要展示内容,在5G网络技术支持下,充分利用全息影像、VR穿越、5D光影、空间沉浸、互动装置、云端智能、AR导览、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动态、活化、深度以科普教育方式沉浸式展示北回归线文化要素。不仅是北回归线文化知识的展示,更是大国科技的集中体现与展示。

2.西畴北回明珠生态康养旅游城市(北回归线康养小镇)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选址:西畴县县城

发展构思:第一,构建全域旅游会客厅,对接美丽县城建设,提档金钟山公园、长寿公园、北回广场三大城市公园,提升四处城市入口景观绿化、亮化工程,推进城市道路绿化提升改造建设项目、城市标识系统建设项目,推进体育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改造金玉大街、普兰路、环城东路沿街建筑外立面,打造石雕文化城市主题街区等,推进夜间经济、产品建设,创建“园林式单位(小区)”,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颜值和文旅服务水平。第二,北进东扩,南控西延,扩大城市主城区,结合西畴美丽县城建设契机及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提升机遇,灵活运用城市更新、土地整备、棚户区改造等产业和资本运作手法,遵循三调数据,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盘活土地存量,激活开启土地增量(确保县城饮用水资源承载力,积极寻找建立备用水源地,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第三,以北归回线生态文化为魂,全面配套,以“康养+”激活西洒城镇发展活力,围绕健康康养主题,以城市的集散、商贸、居住、服务功能为落脚点,叠加旅游的休闲、娱乐、度假等功能,强化商业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服务、医疗教育等业态配套,推动土地增值,推进城镇康养、乡村居养、山水休养、文化怡养等项目建设,激活西洒城镇发展活力,构筑北回归线康养小镇。

重点建设内容:

(1)北回归线生命文化健康中心:充分利用现有县办的最大综合性医院——西畴县第一人民医院及西畴县中医医院(兴街)的医疗资源,借助5G万物互联时代的智能性和便捷性,构建西畴北回归线生命文化健康管理平台(中心)。联动文山州二级以上医院及先进医疗企业机构,在西洒、兴街重点城镇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推动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强化西畴医养保障服务(为社区、当地居民、外来游客提供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政府牵线与国内外一流医院及医疗机构合作,引进国内外高新医疗器械及智慧化医疗设备,同时配备最尖端的手术室,设置专家线上诊疗工作室办公场地,搭建共享医疗机制,实现远程医疗。围绕云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健康定制)、云医疗(多医院联合、诊断、开方)、云医药(配药、配送、售卖)、云保障(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医疗支付、医疗贷款)四大功能维度,联合智慧健康管理服务中心,为消费者提供全定制化智慧健康管理服务。

(2)智慧健康服务中心:以“智慧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为载体,借助人工智能、基因组分析检测和前沿医学技术,对全年龄段消费者进行综合全面分析和鉴定,找到潜在诱发疾病的诱因和有效治疗的靶点,实现个性化医疗和健康管理的目的。同时,通过将“精准医疗”与个体“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嫁接,实现个性化诊断、专项型筛选、全面化管理,针对性的为个体提供疾病预防和诊治的健康意见,达到“治未病”、健康管理的效果。

(3)北回归线康养医院:以高端医养、康养为理念,与国内外医疗发达的国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和多所专项疗养院开展合作,联合北回归线生命文化健康中心、智慧健康服务中心,以“三甲”医院为建设标准,构建西畴北回归线康养医院,为康养旅居的人群和本地城镇居民提供最佳保障。

(4)北回归线养生、养老社区:对接《西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云南省西畴县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4—2030)》等上位规划,明确县城东侧(省道S211下方,碉堡脚、梁子上、新光、小新寨连接的区域)空阔的地块可规划利用建设土地面积和用地属性,并调整地块为城市居住建设用地和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用地,将其整体纳入西洒城镇核心发展范畴,作为美丽县城建设、北回归线生态文化康养城打造的重点支撑。依托县城东侧空阔的土地空间(山峰错落、天然缓坡地形,视野开阔,地块内部涉及村落较少)、便捷的交通路网及“山水林田湖草”共生的优越环境,结合西畴美丽县城建设契机及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提升机遇,以城镇提质扩容、美化市容、宜居生活、高效发展为导向,紧扣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要求,面向西畴县当地居民及候鸟旅居、投资置业、康体养生、分时度假的目标市场,打造中高层、小高层等形式的园林式、庭院式高端康养地产社区,提供一种自在悠闲、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享受高品质的养生生活。

(5)北回归线喀斯特山水养生、养老庄园:借助国家“拆村并点、增减挂钩”政策及西畴美丽县城建设和康养产业型地产建设,依托西畴县城北回归线穿过、特殊的海拔(1496米)形成的得天独厚的生态休闲康养度假环境,在县城西北部片区,以高端定制模式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生态化养生度假庄园。以县城西北部片区自然成景的喀斯特山水田园森林为基底,以健康旅居为主题,以休闲农业为切入点,以景观打造(环境氛围)为基础,以产品业态为核心,植入“健康+旅游”产业,面向都市人(城市客群)回归自然、回归田园、注重健康、注重养生的需求,打造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健康养生与生活居住结合的喀斯特生态园林主题庄园度假区,与东侧的养生养老社区共同构成康养城重要的大健康养生、老生活配套。

(6)郑保中医理疗体验中心:以文山民间神医•郑保传统医术和祖传秘方为依托,以弘扬“中医”国粹为理念,将民族医学与现代诊疗仪器结合,实现最高精度的医学诊断。通过祖传的诊疗手法和奇特的民族医药,为特需人群、康复人群提供多样化的理疗服务。以郑氏骨伤祖传秘方为核心,以“皇帝九针”为特色,构建集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熏洗、按硗、药浴体验等理疗康复业态。

(7)西畴全域旅游会客厅与游客集散中心:借势文天高速(文山至麻栗坡段)的建成通车,广南那洒至西畴兴街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西畴至珠街、西畴至马关、西畴至富宁高速和蒙自至文山至西畴至广南铁路、昆明至西畴至富宁铁路、砚山(六诏)—西畴公路的规划推进和建成通车,西畴县的综合交通优势将逐步凸显,文砚西麻马大经济圈正在逐步形成,结合县城北拓至上果(汤谷)片区,在西洒—汤谷村间,龙太村周围,依托龙太村平坦的山林田地资源、畅通的交通网络,面向西畴全县、喀斯特岩洞地貌百里画廊、北回归线康养小镇、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区、汤谷旅游区,打造“两集散、三服务”的全域旅游会客厅。汇集健康服务、旅游票务、交通换乘、文化展示、智慧旅游、网络监管、导游服务、安全卫生、行政管理办公、生态保护宣传、旅游商品销售等功能为一体,并联动兴街石漠水乡次级游客服务中心,实现西畴“正游、倒游”的全域集散和服务高效衔接。

(8)西畴城市休闲康养公园:综合考虑西畴城市发展导向及城市主体人口和外来游客的休闲需求,以刺激带动西畴文娱和活化生态为目标,围绕“建设生态休闲游憩区,构建城市休闲公园”的理念,依托西洒镇两面环山、山林一体的城市优越生态环境空间,以凸显北回归线地标文化、太阳文化为特色,通过道路规整美化改造、北回归线生态文化(含太阳文化、长寿文化、生命文化)等主题景观植入、基础及服务设施建设升级,塑造西畴城市全景常态化休闲娱乐空间,同时将城市公园休闲公园集群打造成为不同主题的网红景观打卡点。

(9)北回归线国际主题康养度假酒店集群:以北回归线文化为核心,凝练挖掘北回归线在地球上穿过的西撒哈拉、埃及(非洲);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中国(亚洲)、美国、墨西哥、巴哈马(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以品牌化、连锁化为发展导向,借鉴国际酒店集团品牌的运营管理模式,特色化、个性化、主题化构筑北标风情•国际康养度假酒店或半山酒店品牌。

(10)美丽县城·棚户区改造提升工程:借助西畴“美丽县城”创建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及云南省美丽县城建设、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扶持资金,加快县城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提升,全面优化城市风貌,提高城市品位,构建风景优美、风貌协调、生态宜居的园林康养城。

(11)西畴“三馆一中心”:在普兰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北侧,金钟山城市登山休憩公园旁,立足西畴城镇及人口发展趋势,以“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为导向,以西畴当地丰富的石头为元素,构建全县博物馆、文化馆(按照国家二级馆标准要求建设,并提升服务能力和数字化水平,建立健全总分馆制建设)、图书馆、文旅体育运动中心为导向的“三馆一中心”,联合金钟旭日广场建设成为西畴又一最美地标建筑,服务西畴当地城镇人口文化旅游活动和特色体验的同时,还可举办各类国内外文化交流、学习培训、体育娱乐等活动。

3.西畴北回明珠生态康养旅游城市(汤谷日月文化养生体验区)

项目性质:提升改造

项目选址:上果村

发展构思:第一,景城一体化、产城一体化,与县城、太阳文化公园旅游景区联动发展,构建“日月文化”互动型文旅产品。第二,做大“汤谷女子太阳节”,通过结合“女子太阳节”祭祀文化提升改造现状祭祀场所、在汤谷村新建能同时容纳百人的多个泡池和太阳文化广场,在传统祭祀太阳的节庆活动基础上增加男女共浴泼水狂欢活动和邀请明星网红歌舞表演活动,打造以早上祭祀、下午狂欢和晚上歌舞的狂欢节。第三,打造“百池百汤”康养产品,放大汤谷“汤”文化概念,依托金线鲃等当地特色生态食材,三七、石斛等文山特产中药材,研发以食疗食补为主的养生汤,结合传统壮族医药打造具备滋阴补肾等不同功效的养生药浴,双管齐下塑造独具汤谷特色能吃能泡的“百池百汤”康养产品。第四,按照4A级景区标准,完善游客服务、旅游厕所、公共休憩设施、旅游厕所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以“日出汤谷”文化和壮族传统建筑为核心对汤谷村整体建筑风貌进行提升改造,疏浚月亮河河道提升水质和增加景观植物种植为主提升生态自然景观,通过“太阳”元素鲜明的景观小品、建筑装饰和着壮族民族服饰构筑“日出汤谷”的文化景观氛围。第五,打造“祀、水、汤、浴”产品体系,通过“观一场远古祭祀、玩一次泼水狂欢、喝一碗养生羹汤、泡一次民族药浴”实现特色民族文化康养之旅。

重点建设内容:

(1)汤谷女子太阳文化祭祀体验园:充分挖掘北回太阳生命文化内涵,以汤谷传统少数民族节日节庆和神话传说故事为基底,以北回归线太阳文化为引领,在原有女子太阳节的基础上,以“找太阳—请太阳—祭太阳—送太阳—生命轮回”为文化主线,扩大节日规模,丰富活动形式,增加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融合祭祀、洗浴、健身、康疗、演艺、美食、展览等要素,设置女子太阳文化祭祀体验园,将女子太阳节打造成为常态化的节日,在节假日及重要民族节庆时定期举办,可聘请当地村民兼职表演。

(2)母系遗风主题酒店:以汤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女子太阳节为文化基础,深挖其历史悠久的母系氏族文化内涵,选取三到五家代表性民居建筑,改造提升现有民居,强化建筑原始古朴的风格,打造以母系氏族文化为主题的民宿酒店,传播、弘扬以母亲为源头的大爱、付出、互尊、互信、和谐等人类之初最原始的文化。

(3)母系氏族公社:以汤谷悠久的母系氏族传统文化为依托,打造母系氏族公社,即母系农耕体验园,张扬女性生命力与美德的神圣,凸显女神神话中生命孕育、繁衍、重生、收获的精神。在这里,以女性为尊,女性游客可以体验当一天“女王”,男性则为女性服务。母系氏族公社可与东社公社联动开发,体验不同历史时期集体群居生活。

(4)图腾景观营造工程:充分挖掘汤谷悠久的母系氏族传统文化和女子太阳节文化,将其延伸至日月阴阳平衡文化,在整个景区内部设置相关主题的景观设施和游憩设施,如雕塑、图腾柱、彩绘墙、浮雕、休息座椅、游憩亭、垃圾桶等,营造日月文化浓郁的旅游氛围与环境,同时也想游客科普宣传汤谷特色日月文化。

(5)日月同辉广场:以汤谷原有太阳文化广场为基础,扩大规模,对现有景观进行改造提升,完善功能业态,以日月阴阳平衡文化为主线,设置相关观光、科普、体验、娱乐等产品,打造成为汤谷景区内主要的公共互动场地及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

(6)日月湾:引月亮河的水源进入日月文化公园,打造日月湾水景观,以太阳和月亮为主要景观造型,并在水景的颜色上做出区别,日光照射时太阳池便可展现出清澈湛蓝的颜色,月升时月亮池通过现代高新光影技术展现荧光色,体现日月变化、阴阳平衡的神秘文化。

(7)太阳祈福园:于公园内设置日月双楼,日楼以太阳为主题,在建筑外观、造型、材质、功能、景观打造上与月楼相互呼应,相互映衬,体现日月阴阳平衡之道。在日楼内设置太阳祈福风铃,祈福纳祥,游客可点福字、挂风铃、敲福钟,祈愿“玲响福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诸真赐福、平安吉祥、万事如意。

(8)月亮祈福园:于公园内设置日月双楼,月楼以月亮为主题,在建筑外观、造型、材质、功能、景观打造上与日楼相互呼应,相互映衬,体现日月阴阳平衡之道。于月楼内设置月老阁,月老阁有中国畅通文化中专司人间婚姻的月下老人塑像。在月老阁有“日月作证,永结同心”爱情婚姻测试,月老牵线可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甜蜜、婚姻幸福。

(9)北回归线阴阳生命双泉:为表达北回归线——“太阳转身的地方”地理标识文化,以造型新颖独特、寓意深刻明了、主题直观宏大为要求,打造彰显北回归线文化的标识景观——阴阳生命双泉。以“日月”融合的阴阳太极为双泉造型构思,设黑白两个颜色的泉口,寓意阴阳两极,引可直接饮用的天然山泉和地下矿泉分别由泉口涌出汇集一潭,赋予泉水保健养生、延年益寿的功效,凝练文化价值,以地理文化、生命文化的神奇性和康健美好寓意的象征性以及独特别致的双泉造型为支撑,打造北回归线生命文化的象征符号,汤谷的网红打卡点。

(10)月亮河谷漂流乐园:依托月亮河丰富的水体资源,结合月亮河高度落差及水流急缓条件,于汤谷村两个水坝之间区段,面向中青年、个性化休闲旅游市场,开发气垫船、皮筏艇时尚漂流、竹筏观光等亲水休闲娱乐体验产品,做足项目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另完善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健全水上安全保障体系。

(11)太阳生命文创展示馆:结合国家精准扶贫、地区企业帮扶等政策,按照“企业+居民+订单”的发展模式,以发掘、培养西畴壮彝苗等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人为重点,以产业扶贫、创造就业、增加收入为目标,通过企业搭台、居民唱戏、产品销售反哺等手段,打造集教学、传习、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西畴文创创业培育中心,传承当地文化、增加居民收入。

(12)游客服务中心:集综合服务与文化展示为一体,在汤谷村东北方向(上达线与西河线交叉的区域)现有缓坡空地打造集旅游票务、旅游交通、网络监管、旅游咨询、导游服务、安全卫生、行政管理办公、旅游商品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日出汤谷游客服务中心。

(13)水景音阶广场:在游客服务中心前设置水景广场,作为游客集散广场,以北回归线太阳文化为主题设置多组创意雕像,同时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增加夜景灯光系统、多媒体音响系统及创意水景观,打造成为汤谷趣味网红打卡爆点。

(14)中草药百汤百宿养生文化村:以汤谷村现有建筑为基础,结合汤谷村女子太阳节祀的文化内涵,加强村落服务配套设施,对村落现有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进行重新的改造提升。采用墙体涂鸦、艺术画的形式,将女子太阳节相关的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故事有序的画于村落的建筑外墙上,使整个村落形成一个大型开放式画廊,同时打造以画中场景为原型的各类景观雕塑,使整个村落形成一个大型的网红文化打卡景区。

(15)中草药百汤百宿养生文化村:以汤谷村现有民居为单位,鼓励本地居民参与景区服务接待工作,大力发展以养生菜系为主题的农家乐、农家菜、民宿、文创咖啡馆、酒吧等产品。依托“壮、苗、彝”三大西畴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民族医药文化及文山三七和滇南本草相关中药材,以市场化的产品开发思路,深度挖掘整合中医药膳食疗体系,以汤为载体,落实大健康理念和养生功能,通过“药材+食材”的融合,将西畴自产生态食材与区特产功能药膳嫁接,打造健康美味的“百味养生汤”,并且配以健康有机的当地果蔬作为辅食,盛于独特别致的餐具,将喝汤塑造成具有仪式感的时尚养生途径,紧密衔接“汤谷”健康养生主题,打造西畴养生“汤”品牌,对接广大具有养生意识又追求雅致生活品位的高端市场。

(16)百汤百草科普园:以大健康产业为依托,利用月亮河两岸现有农业耕地,打造一个集大健康药用植物等种植、学术合作、农业科研、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百汤百草科普园。在满足汤谷景区内健康生活消费原料供给的同时,植入休闲体验、研学科普、景观农业等业态,打造农耕体验产品,增加农业种植二次消费空间。还可开展研学夏令营、冬令营,面向全国小学至高中研学群体提供优质的中药材科普教育产品。

(17)壮乡精品度假酒店:以“生态自然、艺术景观、人性体验”为建设理念,在游客服务中心周围,靠近月亮湖区域,按照星级酒店建设标准,以壮族文化为主题,从景观、环境营造到小品、雕塑、植被搭配组合再到服务设施配套,注重游客体验质感和情调,让游客在恬静自然的环境中放松身心,给游客提供不一样的住宿享受。

(18)北回归线康养绿道:汤谷村至西洒镇康养绿道——以现有道路为基础,完善提升路面,增加自行车道和徒步道,积极融入西洒城市一体化,打造成为城市健身休闲道。月亮河康养步道——依托区域内优美的田园风光、月亮河景,在漂流乐园区域内,修建人工水坝,打造新水景,丰富景观层次,同时以贴近自然的手法,通过对沿线木栈桥、道路进行景观化、艺术化提升改造及新建道路、增加景观小品和游憩设施,沿月亮河两岸打造一条休闲健身、观光游览等功能为一体的滨水生态景观绿道,形成景区内部漫游休闲环线。

(19)金线鲃特色养殖基地:以现有金线鲃养殖为基础,通过设施的提升完善及经营空间的拓展,结合现代物流体系,打造同城2小时内配送到家的金线鲃快递,使之形成西畴美食文化的重要支点。同时,以“+旅游”的发展思维,延伸金线鲃养殖产业价值链,以农业体验、生态美食(全鱼宴)、休闲娱乐(垂钓乐园)等项目为抓手,增加金线鲃养殖产业消费点,做大项目二次、三次消费空间,带动产业飞速发展。

(20)景观田园生态养生农产品种植基地:以汤谷村月亮河两岸现有农田为基础,通过大地艺术景观打造,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多彩的民风民俗、乡村生态环境融和一体,注重生态化,绿色无污染,在田间地头设置独特美观的景观小品,同时,设置不同的娱乐体验场景和项目让都市人群了解自然知识及传统农耕文化,打造西畴县示范性生态养生农产品种植基地。

(二)五个重点项目

甄选原则:资源禀赋优良,具有打造省级旅游吸引物的潜力;产品专属度较高,能够体现西畴的文化魅力和旅游特色;具有一定的区域带动和产业带动效应,开发建设条件较好,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发展要点:对接龙头项目的建设进度,进一步探索创新康养旅游、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构筑与西畴总体定位衔接、与龙头项目互补、与市场趋势契合的重点项目,旨在全面带动旅游投资、客源等核心要素向西畴腹地纵深发展。

1.香坪山森林生态公园康养旅游景区

项目性质:提升改造

项目选址:香坪山

发展构思:第一,突出极高的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超10万个/cm³)的价值,打造文山市的康养后花园和滇东南氧吧。第二,拦河造景,提升香箐沟景观价值,沿河道修建多个拦水坝,拓宽水域,打造叠水景观,布局景观植物,选取景观较好的区域建设度假酒店、书吧、氧吧等休闲度假设施,打造森林滨水休闲度假产品。第三,通过场景趣味化、电影化手法,利用香坪山内木兰、华盖木等珍稀植物、水体、村庄等资源构建如水下电梯、河面吊桥、丛林滑道等类型的多个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景观点,以及对观景台、休息座椅、商廊等游憩设施和康养度假设施进行花廊、树屋、昆虫屋等实景生态艺术设计,打造景观爆品。第四,构建生态森林康养度假产品体系,发挥香坪山天然大氧吧优势,以生态、健康、科学理念,建设生态健康步道、附赠生态森林后花园的森林康养别墅、森林康养木屋和林间氧吧露营地等自驾车营地等森林康养度假设施,结合游客服务设施布局康复中心等专科治疗机构和生命体检等医疗检测项目,构建诊、治、复、养、闲一体化的森林康养度假产品体系。第五,景村一体化发展,联动景区周边村落,在莲花塘乡政府所在地建设包含基本公共服务、智慧旅游信息服务、智能旅游展示、换乘服务、商业服务、安全保障服务为一体的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包括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游客中心和咨询点),在莲花塘至香坪山东门5公里处规划建设游客接待停车场,其中老胖箐自然村、大地自然村、香坪山自然村在已有活动广场、旅游厕所等设施的基础上完善交通、休憩点等配套设施和趣味化、电影化景观布局,增加民宿、特色餐饮等旅游接待服务,香坪山行政村下辖其他自然村及景区周边村落则为游客提供原生态健康食材,通过与香坪山景区联动带动周边村落居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第六,着力创建“4大基地”,创建国家森林体验基地、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国家森林养生基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第七,按照创建4A级景区要求,一期先创3A景区,次年创建4A景区。合理供给项目建设用地以及科学利用林地。

重点建设内容:

(1)莲花塘香坪山景区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包括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游客中心和咨询点)(一级):按照“聚合化、人性化、智能化、高效化”建设理念,提供面向整个旅游区的服务,构建集旅游展示、咨询、票务、安全服务、医疗救助、智慧旅游营销与体验、导游服务、邮电服务、行李寄存、行政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配备、一流的保障、一流的服务,全力提升香坪山景区游客咨询服务体系的质量和层次,增强游客旅游的舒适感、通畅感、愉悦感和认同感,并于莲花塘至香坪山东门5公里处规划建设游客接待停车场,有效实现自由换乘,激发游客的参与度和消费欲。

(2)鸡冠山森林氧浴谷:以“森林富氧浴谷”为导向,完善鸡冠山森林公园的绿道系统,适度开展生态观光、徒步、自行车、自然课堂等轻度有氧户外休闲运动,设置极具体验性的树屋休闲氧吧,增设森林趣味景观小品和休憩驿站,适度植入电影场景艺术模式,设置视觉效果极佳的网红打卡点,引导游客(旅居人群)进行森林养生、森林休闲、森林运动、森林研学、森林摄影等活动,构建深度回归大自然的森林浴场。主要建设香坪森林高空观景塔、森林树屋休闲吧——森林书吧、森林艺术光影公园(鸡冠山森林公园)。

(3)林开武故居(八角香舍):以林开武生平事迹为导向,改造提升林开武故居,丰富香坪山景区的文化内涵。结合香坪山康养主题和八角林(林开武种植)的独特属性,在林开武故居后山建设八角香舍度假木屋,为游客提供特色化的康养住宿产品。

(4)香坪森林民宿(香坪山村):香坪山村位于景区的核心地带,生态康养环境极佳。采取“政府+村集体合作社+百姓”模式,政府和百姓各自按比例出资,改造提升现有民居,建筑风貌融入生态环境(可复合型风格)。村集体合作社引导百姓(部分民居引入外来经营团队或投资者),按“森林民宿”业态参与景区的综合运营,服从景区综合管理,提升百姓和景区的综合效益。

(5)涓流溪谷休闲吧:在溪谷一侧,依托开阔的沟谷视野和良好的景观环境,以仿生生态木屋的形式打造以咖啡、茶饮、点心为内容的休闲吧,对接旅居康养度假的客群,作为有品位的山居休闲、商务洽谈最佳场所。

(6)涓流溪谷大自然养生浴池:依托森林溪谷极高的负氧离子含量和浓密植物造就的天然私密环境,在地势隐秘的沟谷位置,截流天然泉水,以鹅卵石做底,粗过滤水中杂质,打造大自然生态浴池,将男女浴区分开,提倡天体裸浴,以天然冷泉去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消除肌体病理。

(7)水韵林涧康养庄园:以叠水形式提升大地湖至木兰园沟谷的景观水系,沿岸森林增加芳香树木种植,流转沟谷南侧林地,临水倚林,打造高端、高情调的水韵林涧康养度假庄园。每个康养度假庄园配置1-10亩私家园林(林地流转),打造云南省乃至中国唯一的森林生态康养庄园,成为庄园奢华康养度假生活典范。

(8)森林溪谷星光度假酒店:借势香箐沟叠水景观与森林生态形成的优越养生度假条件,以“洗肺、氧疗、静心”为导向,构建高品质森林湖畔度假酒店,配套服务于富氧山居庄园和香坪山大旅游区。客房设计融入环境,散落错位布局,每个房间均可看见森林、溪谷、湖泊风景。屋顶开窗设计,客人躺在床上即可看见星光,带来静怡美好的住宿享受。酒店按国际精品酒店标准打造,引入国际品牌酒店管理机构进行综合服务和管理。

(9)森林氧吧公园:以生态材料打造的林间步道为主要内容,通过步道的建设串联起香坪山负氧离子最集中的鸡冠山核心片区的林间休闲道路体系,走进森林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对肺部的清洗,一边轻运动(步行),一边呼吸,接受森林富氧离子对身体的浸润。

(10)大地垂钓渔乡:以大地湖为载体,在湖畔设置垂钓区,面向近、中远程市场打造休闲垂钓乐园。提升老胖箐、大地等村落的原乡生态环境,以渔乡美食体验为主导,构建特色美食体验村。融合花香民居住宿、土特商品购物、民俗休闲娱乐等多元业态,打造成为香坪山面向文山市场的门户体验区。

(11)涓流溪谷叠水景观:以亲近自然的手法对龟山湖至大地湖和木兰园段的森林溪流进行山水融合景观营造,拦湖筑坝(滚水坝)构建数十个森林湖泊水系,形成涓流溪谷、叠水瀑布、滨水绿道等富氧体验景观,打造环境优美的森林蓝脉纽带和香坪涓流闲情溪谷。在多个景观湖泊处设置体量大小不一的商业服务节点(休憩站点、咖啡吧、水吧等),提升二次消费空间。

(12)养生、养老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与文山州、云南省乃至中国的三甲医院、特色专科医院合作,重点面对庄园旅居人群,建设香坪山健康管理中心(含个性化体检中心),根据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提出森林疗养的不同方案,满足医、疗、养等多元康养需求。采取空间叠加模式,构建香坪山景区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提升中心综合使用率。

(13)物联网与社区智慧服务中心:立足水韵林涧康养庄园项目,依托物联网技术,配套以网络为支撑,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运作信息化的智慧社区服务中心,前期作为康养庄园的咨询销售中心,后期作为物业运营管理中心,为业主提供包括庄园代管、绿化打理、安保监控、卫生服务等在内的全面服务。

(14)康养艺术训学校:以户外休闲教学的方式,为旅居香坪山的成年客源市场及大自然研学教育科普群体,提供包括文化、艺术、手工、语言等在内的教学培训,在舒适疗养的环境中学习、交友、享乐、“打发时间”。

(15)中国木兰科普园:以中国木兰科树种为核心,打造以木兰观赏、科普教育为主题的木兰植物科普园,成为世界木兰物种科普标杆。以木兰芳香制品工坊与木兰科普教育基地为导向,构建生态研学体验项目,与西畴精神、红色旅游、怀旧文化、喀斯特山水地貌、民俗民族风情等研学产品相结合,将西畴打造成为云南省的研学旅游品牌基地。

2.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

项目性质:提升改造

项目选址:三光国家石漠公园

发展构思:第一,做大国家公园品牌,快速聚集人气,通过服务区前置、项目特许经营权模式,配套服务和产品,做足二、三次消费空间,实现盈利。第二,打造“石漠景观奇迹”网红爆品,结合石漠绿洲,实施建筑景观化(石漠建筑、覆土建筑、仿生景观小品、地标景观)、种植景观化(田间地头嫁接花卉、大地艺术营造氛围)。第三,按照创建4A级景区要求,完善提升基础和服务设施,主抓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标识系统、导游服务、公共休息和景观设施、旅游厕所、安全等赋分大项。科学合理供给项目建设用地,一年建设,一年聚人,一年创建。第四,聚力创建“1(景区)+5(基地)”,围绕“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主题IP,打造“西畴精神奇迹”,结合主题教育,加大宣教力度,扩大政治影响,创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两山”理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第五,引导乡村社区参与,业态植入,打造桐子坪旅游村、罗汉冲旅游村、新发寨旅游村、多依坪旅游村。第六,打造“八个一”产品体系,“观一场精神情景剧、看一幅奇迹画卷、种一株希望树、摘一颗奋斗果、吃一顿实干餐、住一晚石漠房、上一堂劳动课、发一张记忆照片”的“西畴精神”深度体验之旅。

重点建设内容:

(1)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包括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游客中心和咨询点):按照“聚合化、人性化、智能化、高效化”建设理念,提供面向整个旅游区的服务,构建集旅游展示、咨询、票务、安全服务、医疗救助、智慧旅游营销与体验、导游服务、邮电服务、行李寄存、行政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配备、一流的保障、一流的服务,全力提升三光景区游客咨询服务体系的质量和层次,增强游客旅游的舒适感、通畅感、愉悦感和认同感,激发游客的参与度和消费欲。

(2)换乘中心:结合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等相关功能及设施,在游客中心东南侧,紧邻兴大线的区域建设设置融旅游大巴、观光转运车、电瓶车、自行车等为主要交通工具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换乘中心,换乘中心为框架建筑,主要承担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内部及西畴其他景区景点的交通换乘功能,对观光转运车、电瓶车、自行车等交通换乘工具以景区石漠化景观、西畴精神为主题进行景观化打造,增强游客对换乘工具的新鲜感和视觉冲击力,提升换乘中心票务收益。

(3)奇异商市:以景区内大面积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及桃、李等水果种植基地为基础,新建以岩溶地貌生态果蔬交易为主的农特产品交易中心,作为景区及周边村庄农特产品固定交易市场,结合岩溶地貌及水果主题仿生景观大门设计,形成景观场所,同时引入文山地区知名特色商品,提供土特产品、养身保健、手工艺品等文化旅游商品,吸纳人员客流,吸引游客聚集,打造集特色农产品销售、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主客共享的农特产品交易中心,满足游客购物需求,丰富景区旅游产品体系。

(4)石璞乡集:以乡村赶集传统习俗为主题,结合特色石漠景观建筑,网红打卡景观建设,采取“石头+餐饮”、“石头+特色商铺”、“石头+特色商品”、“石头+特色娱乐”“石头+特色休闲”等模式,引入中西式简餐连锁品牌、特色文创商品品牌、奶茶酒馆等网红连锁店,同时打造“岩滋岩味”石头主题餐饮,在石璞乡集区域以当地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结合石漠化岩溶地貌,打造以石元素为主的大型餐饮接待设施,该生态餐厅从外观到内部装饰到使用的餐具座椅均以石头元素为主,同时在菜品上,以本地及周边区县的特色食材辅以石质烹饪器具、石头烹饪方法打造石头主题的岩石宴,景观化打造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石头主题特色休闲体验街区。

(5)次级游客服务中心:规划现状文山浩弘农业公司基地管理用房周边建设用地新建次级游客服务中心,完善交通停靠点、旅游厕所相关配套设施布局,配套旅游咨询、接待、交通换乘、餐饮等服务,以生态化、便捷化为原则,结合次级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生态停车场,在AAA级景区创建期主要承担景区对外、对内交通换乘功能,后期作为景区内部交通换乘节点,采用智能化停车管理体系,配备加油、供水、供电、车辆维护等功能,作为景区初期创建AA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服务设施支撑,在AAA级旅游景区申报完成,在景区北部入口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完成具备游客综合服务功能后,转为景区内次级游客服务中心,与北部入口联合完善景区综合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构建。

(6)石忆居:以生态为主题,选取石头作为核心建筑材料,结合地势,以覆土建筑形式为主要元素,建设集住宿、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度假酒店。酒店按照星级酒店标准打造,房间装修采用石材和生态材料为主,引进以鲜果为核心的特色餐饮,有效利用地形,提升酒店客房的采光、景观体验及私密性,酒店东南平坦空地配套各类休闲娱乐设施,通过特色休闲度假酒店建设,提升游客住宿体验,构建景区内完善住宿接待服务体系,满足游客多元化的住宿需求。

(7)栖石营地:综合考虑三光石漠化国家公园相关保护规划,规划建设对用地需求较低的露营地,结合云南省“一部手机游云南”精品自驾旅游重点线路中自驾车营地/露营地的建设,发挥地块地形、环境和次级游客服务中心、石韵雅居等相关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优势,以在石漠化国家公园中露营栖居为主题,高标准打造精品营地,在满足游客多种住宿体验需求的同时提供符合国家公园主题的科普、娱乐体验项目。

(8)花食小筑:依托区域内种植的各种特色花卉,发挥食用鲜花的营养和医疗价值,引入各大菜系的鲜花主题菜品,通过区域内生态可食用鲜花资源打造鲜花特色餐厅,餐厅外围及内部空间以“鲜花、绿植”为主,营造出一种清新浪漫的用餐氛围,主打餐饮以“鲜花宴、花酒、花式甜点”等各种鲜花餐品为主,完善石韵雅居、栖石营地等住宿设施的餐饮配套,满足休闲度假客群的生态化、品质化餐饮体验。

(9)国家公园科普教育馆:以完善三光石漠化国家公园功能、丰富国家公园体验性为出发点,利用现有文山浩弘农业公司基地内部分管理用房进行提升改造,建设国家公园科普教育馆。科普教育馆分为公园形象展示区、教育交流区、休闲服务区和研学培训区四大主题片区,为游客及公众搭建欣赏并认知石漠化成因及三光片区石漠化治理历程和石漠化创新治理技术的平台,打造国内精品石漠化科普场馆的典范。

(10)“西畴精神”博物馆:以西畴石漠化展览馆为依托,结合国家公园相关功能及配套设施对展览馆进行提升改造,丰富“西畴精神”的体验内容,搜集整理区域内“西畴精神”有关的故事、老物件进行陈设,引VR、AR等高新技术手段,全方位创新展示“西畴精神”奋斗历程,在满足党政干部、后备干部、国企员工、学校等各类事业单位等专项客群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三光石漠化国家公园相关的科研、教育、娱乐的项目及游憩设施,满足部分大众游客的科普研学需求,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

(11)石漠农业科技馆:结合区域内优秀的石漠化治理经验以及农业种植等经验技术,以石漠化治理展示馆西北侧在建农业科技馆为基础,建设以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业种植科技展示平台,引进科技化设施和技术,打造石漠梯田农业科普展示体验项目,满足游客农业科普、研学需求。

(12)苌楚宴:依托区域内奇异果种植园区,以在建的水果制品综合加工制作工坊为基础,引进百草味、三只松鼠等食品加工技术,结合爆款网红食品宣传营销,研发以奇异果为基础食材的多口味果干、果酱、特色果味餐饮、轻食等爆款网红食品,提供堂食、DIY制作体验等现场体验内容,打造景区奇异果制品品牌,结合淘宝、京东等网络销售平台进行销售,提升景区知名度。

(13)斗石景塔:规划以现状金山观景台为基础,提升观景台高度,改建为观景塔,对登塔步道进行升级改造,添加夜景灯光元素,营造“西畴精神”实践探索过程中艰难攀登的实景,结合石头景观及太阳文化等元素,对观景台进行整体景观化改造,使其作为观景设施的同时具备景观标志物的功能,结合石漠公园区域内各观景台的建设,形成“登塔观景,依景看塔”的景观组合,将斗石景观塔打造成为三光石漠公园网红打卡第一景点。同时通过整治周边景观环境,对现状的旅游厕所、停车区域等进行提升改造,引入部分旅游特色商品销售、特色生态餐饮等经营业态,提升项目的综合体验性。

(14)石境果园:以景区内“石漠化”生态自然环境为出发点,结合石头景观化营造石漠化果园场景,在现有猕猴桃种植的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引入、研发新型猕猴桃品种,增加柑桔、火龙果、桃、李子、番木瓜、番石榴、橙、柚、荔枝、木瓜、杏、葡萄、杨梅、枇杷、芭蕉、樱桃、芒果、桑果等水果种植,使游客不仅能品尝高品质石漠特色猕猴桃,还能买到、尝到其他优质的水果,同时在果木间隙套种花卉,利用区域内高低错落的梯田地形和花样百出的大地艺术造型塑造立体花卉果林景观,同时满足游客的休闲农业体验和景观体验需求。

(15)百味园:依托区域内水果种植园区,发展以水果产业为基础、休闲旅游为配套的农旅互动发展的体验项目,在斗石景塔现状停车场处,结合多种类型的水果食品和水果加工制品,打造集水果DIY加工、水果美食体验等多种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节点。

(16)石荒花海: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新增康乃馨、玫瑰、洋桔梗、石竹梅、向日葵、绣球花、澳洲腊梅、松红梅、小雏菊等大面积的景观花卉种植等手段,营造在“西畴精神”的指引下在石质荒漠化区域建设起色彩缤纷、沃沃争奇的景观花海,布局花卉种植、花卉制品制作、销售等体验内容,同时将石塑景观小品、网红打卡雕塑与仿生建筑相结合,进行点缀,打造一个体验类型多样的网红花海。

(17)花海浮游热气球:创新观景体验形式,引入系留观景热气球,从空中俯瞰整个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对热气球外观进行仿生设计,如石山、奇异果等融入环境的创意设计,丰富景观体验形式的同时将热气球作为新的景区景观标志,满足部分游客追求刺激的猎奇心理,丰富观景体验。

(18)极限公园:依托景区内石漠化地形,发挥地形优势,以强生健体为基本功能定位,综合素质拓展为延伸,面向广大青少年、城镇居民、商务工作群体及散客团体,通过全面完善绳索、攀岩墙、迷宫、空中索道、户外蹦床等户外运动服务设施,配套木屋帐篷营地等住宿设施,打造集旅游休闲、运动健身、释放压力、舒缓身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户外拓展训练体验公园。

(19)半山酒店:面向城市休闲度假客群,发挥景区东南侧人迹罕至、贴近自然的优势,以生态化为原则,结合云南省大力建设半山酒店的相关要求,打造藏在山间、隐没林中、外观古朴、内部高端、设施现代、服务一流的户外生态休闲精品度假酒店,酒店整体以木屋为主,配套游客服务中心和汽车营地,配套餐饮、卫生、休闲、娱乐等设施及服务,为城市休闲度假客群提供自由、随意、放松的,不同于城市快节奏的娱乐休闲体验。

(20)生态栈道:在完善探索三光极限乐园可进入交通基础上,依托区域内森林植被、岩溶地形地貌,依山就势,在不影响地面植被的基础上建设森林架空步道,不仅满足桃筑栖宿、极限公园等项目游客的户外生态徒步需求,也加强了该区域各个项目间的联系,在蜿蜒步道中合理搭配休闲节点及生态科普设备打造生态休闲科普体验产品。

(21)智慧生态农业园:依托景区内农业种植基础,利用景区东南侧平坦用地新建现代化新型农业种植教育培训为主的科技科普大棚,科技大棚以世界各地奇异瓜果及新品种实验瓜果培育种植为主同时引进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气压、紫外辐射等多种气象参数的数据化农业种植手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做中学”、“多学科融合”的理念,创新“科技生态+人文艺术、生态工程、智慧农业、创客活动”等内容构成的综合体验课程,打造一个面向户外科普、研学需求客群的高科技、原生态的参与式、体验式、创新式学习环境。

(22)民俗文化体聚落:综合考虑景区由北至南的游览动线,以景区各村庄为重要节点,以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赶花山、祭龙节、尝新节、女子太阳山祭祀、丰收节等结合村内清幽、生态的环境打造民俗文化体验聚落,同时在各村拟选取3-5户居民,培训其旅游服务技能,扶持其开展旅游经营活动,提供乡村旅游餐饮、特色主题民宿等产品;结合生态农业种养殖、名优土特产品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实现村庄产业的振兴。

(23)西畴精神深度体验之旅:以“西畴精神”奋斗历程为主线,综合考虑景区由北至南的游览动线,以景区项目为重要节点,从西畴精神指挥所、炸石造地、山腰系带、精神讲习、农话桑麻的“西畴精神”奋斗历程入手,结合文化活动空间修缮、特色网红景观节点打造等工程,将西畴精神场景化,打造“八个一”产品体系,“观一场扶贫战(情景演绎)、搬一块石漠石(体验式开山)、种一粒希望种(体验式植树)、摘一颗奋斗果(观果林、采鲜果)、吃一顿实干餐(户外野炊)、住一次石木房(磐石民宿)、受一次精神教育(参观石漠化治理展示馆、讲习所)、发一张朋友圈记忆照片(场景、雕塑、建筑)”的“西畴精神”深度体验之旅。

(24)公园景观提升工程:立足公园内部石漠化的景观基础,以北回归线生命绿带文化为核心,围绕生态、绿色、健康主题,通过活态化、夸张化的仿生艺术打造手法,在公园各处打造一批景观雕塑、景观休憩设施以及景观生态廊道(步道)等设施,通过合理场景布局打造网红摄影打卡点,形成园区内集聚人气的主要区域。

3.喀斯特岩溶山水百里画廊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选址:畴阳河—太阳河流域

发展构思:第一,打造喀斯特山水田园开放共享村落地质公园,全景展现岩溶地貌,壮乡风情,形成活态的景观博物馆。依托西畴喀斯特岩溶地貌、峰林峰丛、山水田园独特的带状分布形成的“万峰争奇”的景观优势,结合沿线乡村,布局乡村居养、乡村休养、乡村养生、乡村养老的乡村康养体验项目和民俗体验、节庆娱乐、民宿度假、特色餐饮等旅游产品,构建“一带多节点”的项目空间格局,打造西畴乡村大健康原生态生活新高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第二,交通先行,推动沿线项目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结合百里画廊区域内产品、项目布局,在喀斯特岩溶山水百里画廊的原生态特色乡村和较好的通达性与可进入性的基础上,提升道路交通等级,通过沿线交通生态景观打造,形成区域联动带、旅游风景带、自驾游憩带等类型多样的景观廊道,串联兴街-莲花塘-蚌谷-西洒-鸡街县域重点乡镇,连接东升-畴阳河-香坪山-象鼻山-狮子山-龙坪十二寨-汤谷-鸡街河等景区景点,同时完善各项目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全国喀斯特岩溶山水魅力观光区、西畴生态旅游先行导向区。

重点建设内容:

(1)兴街石漠水乡特色集镇:依托优越地理和交通区位,以配套综合服务、集散为导向,将兴街构建成香坪山富氧生态康养谷、三光国家石漠公园、东升公社怀旧记忆体验区、西畴老山前指军事体验区及周边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中心,成为西畴县全域旅游集散服务次中心。以产兴城,通过“产业+城镇+旅游”发展模式,有效整合区域内的商贸、物流、加工等优势产业,打造现代化物流商贸集散区域中心。深入挖掘兴街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以老街为中心,以刺绣为亮点,结合畴阳河溪流,打造特色旅游风情小镇。

(2)蚌谷原乡生活市集:立足喀斯特地质风貌,依托乡镇人文集市文化、狮子山崖画、西畴精神发源地等亮点资源,以蚌谷乡镇为核心,整合狮子山、水海子、木者村等区域,沿熊蚌段联动打造,构建成为喀斯特山水百里画廊的重要节点和承接“西畴县城-香坪山”游客的休闲中转站。采取还原文化、建筑绘画、种植结构调整、产品业态补充等方式,改造村镇原乡风貌、再造文化体验、健全产业服务设施,构建以集市文化体验为重点,以美食休闲、田园观光、文化娱乐、自助自驾为补充的原乡生活体验区,优化配套、服务本地居民生活,满足外来游客需求。

(3)象鼻溶洞田园牧歌旅游区:以象鼻山景观为亮点,整合周边龙正溶洞、田园乡村、溪谷河流等自然与人文生态资源,以网红打卡、溶洞体验、田园牧歌、康养闲情度假为引领,构建象鼻溶洞田园牧歌旅游区,成为“香坪山-县城”旅游线路的重要支撑,喀斯特山水百里画廊的综合服务区。带动龙正(大路边)、新坝子、穿洞等村落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4)百里画廊壮乡村落公园(龙坪十二寨):以壮乡民俗风情体验、喀斯特山水生态观光、田园康养休闲度假为主导,分段、分主题差异化打造龙坪十二寨,构建中国首个壮乡村落公园。龙坪十二寨作为喀斯特山水百里画廊的临界点,配套服务于百里画廊景观带。

(5)鸡街阳光河谷农业公园:将鸡街河具有特色的代表性村落集群融纳进公园范围,一体化打造,借助田园耕地景观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多元化种植花卉、果蔬、药材,共同构建花果飘香、人善文重的农业公园,营造美丽乡村环境。重点对目标村落建筑进行外立面改造,整治村落环境,适当修复传统民居,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氛围,引导村民自主开发乡野民宿、生态餐厅、农特产品等旅游产品业态。

(6)畴阳溶洞桃源“乡居养老”特色村:以“溶洞水乡,世外洞天”为主题,采用“村洞一体,打造景源”的设计思路,依托畴阳河溶洞群周边石门槛、合新村、松茅山三个村落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村落,以及片区有山有水有溶洞的绝美自然资源,将村落人文、喀斯特山水风光、田园耕地景观叠加一体,综合开发。整体化提升村落风貌景观,包装改造传统民居建筑,系统化开展田园观光、乡村休闲、农事体验、特色住宿、养生庄园等产品业态设置,面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西南成渝市场,采用“农户+城市消费者”定点定制的旅游发展模式,鼓励村民与城市消费者签订长期合同,将闲置客房租赁,城市消费者可在闲余时间来此与村民同吃同住,享受桃源洞天、世外水乡的环境和生态美食,以“乡村+农业+旅游”联动发展,形成新时代的乡村生态微庄园集群。

(7)百里画廊•原乡休闲产品:以兴街、县城为百里画廊南北两端主要的综合服务节点,通过借助百里画廊沿线喀斯特山水生态田园乡村,串联兴街—东升—香坪山—龙坪十二寨—象鼻山—蚌谷—县城—鸡街等区域,形成点线面连片发展,打造成为西畴喀斯特山水田园观光和原乡风情休闲体验核心带,西畴乡村旅游综合集聚区。

(8)百里画廊•生态观光产品:顺势西畴喀斯特岩溶地貌南北带状分布的空间特征,结合项目布局以三光、香坪山、西洒县城、汤谷为节点,借助海拔高的山地地形设置四个观景塔,横览喀斯特百里峰丛画廊,构建西畴景观文化,塑形以西畴为核心区域的喀斯特百里山水画廊景观带。

4.西畴东升公社怀旧记忆体验区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选址:达嘎村

发展构思:第一,构建情景化公社时代记忆体验场所。依托东升作为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站位,以“东升公社”历史文化元素为带动,立足东升公社现存原址,整合戈木、岔河片区的公社、知青怀旧文化资源、农业科技产业资源和乡村田人文园景观风貌资源,以公社时期老旧风貌还原、产品业态趣味化深度挖掘、旧景观新模式有机结合、农业旅游多元产业融合嫁接、智慧科技服务全面覆盖为导向,整体打造一批农耕体验、手工艺体验、文化体验、亲子研学、科普展示、生态美食、主题住宿、特色书吧等特色产品,以情景还原农村公社化时期的社会风貌、业态,做深体验;以产业成果发展,展现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辉煌成果。第二,创新消费体验模式。东升公社作为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挖掘资源所属的时代背景,创新打造“工分”为主导的代币消费的模式,项目范围内所提供的餐饮、休闲、购物等服务都必须使用“工分”购买。通过参与区域内各种体验内容后,可以赚取东升公社“工分”。不愿意赚取“游客工分”的游客也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购买“工分”进行消费。

重点建设内容:

(1)东升供销合作社:围绕东升公社怀旧记忆体验区“工分”制度打造的大型特色购物商店。以历史上真实的供销社为原型,采用50年代的建筑风格,为游客提供本地生态食材、药材、旅游纪念品、东升公社文创产品、日用百货等商品。供销社内所有商品都可以通过使用“工分”的形式进行购买或享受相应折扣。此外,供销社所有货品都提供寄送到家服务,并设置有线上销售平台,游客可以通过各大电商平台进行购买。如果尚存有未及时消耗的“工分”,也可在线享受“工分”兑换及优惠服务。

(2)人民公社大食堂:以50年代人民公社集体食堂为原型打造一所集美食享受、烹饪体验为一体的特色餐饮体验产品。项目依托现存东升公社旧址房屋打造,通过对房屋的修缮改造及时代元素(厨具、菜品、服务方式等)的植入,对公社食堂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食堂分为两个功能分区,传统公社食堂——食堂以传统“吃大锅饭”的模式,实行大锅打饭,大锅打菜,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绿色美食,游客可通过使用“工分”在食堂内购买菜品食用。公共厨房——游客通过使用项目提供的自助厨具及自己从田间采摘的生态绿色原材料,为自己亲手烹饪美食。通过完成烹饪过程,同时还赚取了“工分”可用于其他地方的消费。

(3)人民公社精神讲习所:以西畴精神及东升公社光辉历史为主题,打造一所以记录、展示东升公社历史及西畴精神为一体的讲习所。讲习所以图片、影像、实物等多种道具为游客展示整个东升公社乃至整个西畴的发展历史。游客在参观结束之后,通过填写一份简单的讲习报告或完成相关知识问答,便可获取一定数额“工分”。同时,项目通过与各类学校及团体合作,将其打造成为西畴研学旅游产品重要基地之一。

(4)东升往事招待所:借助戈木村田园风光及畴阳河水系等景观资源,以知青记忆、怀旧文化为开发理念,在区域内打造一个以传统招待所为原型,结合时尚主题酒店模式打造的,集文化体验、休闲住宿、网红打卡为一体的爆品酒店。取材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文化生活元素,以50年代人民公社、60年代知青下乡、70年代风气云涌、80年代改革开放、90年代经济腾飞等不同主题背景设有各类不同风格的房间,其中包括:五人间大通铺、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等不同产品。

(5)东方红广场:以岔河东升村公所周边空地为基地,打造一个大型活动广场。广场采用50年代建筑风格,设置有毛主席雕像、露天大舞台、人民公社俱乐部等产品,是游客打卡拍照的绝佳场所。

(6)知青农场:利用东升公社原址西面田地、山丘,以林下种植经济为主题,融入环境保护理念,打造一所集植树造林、林下养殖、菌菇采摘、家禽放养等产品为一体的生态农耕体验园。农场以传统的种植、采摘方式,使用具有时代特征的传统工具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农耕工作体验。同时,农村设置有不同的农耕体验课题,游客在专业服务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完成指定的课题可获得相应的“工分”奖励。也可通过使用“工分”将自己劳动所得购为己有。

(7)特色书吧:按照时代的痕迹新建一个特色书吧,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地方特色民间传说、故事、民间音乐,诗经等文献资料,及时将收集到的地方特色文献进行成果展示;同时为人民群众休闲时段提供全民阅读培训。

(8)岔河幸福乡街:通过建筑风貌的整体改造,对岔河现有建筑进行提升改造,使其建筑风格呈现现代化农场的风貌,通过东升时光记忆走廊的连接,与东升公社原址片区形成鲜明的对比。岔河以现代化农场的打造手法,植入现代化的住宿、餐饮、购物、休闲业态,使之成为区域内主要的配套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舒适的生活享受。

(9)东升时光记忆走廊:选择东升公社原址至新建高科技大棚处打造一条农耕景观体验廊道,通过实景重现,景观营造,科普展板等形式,构建区域观景绿道,让游客在漫步中参观体验农耕产业从原始耕种模式到现代化智能无人耕种模式的转变历程。同时,通过东升时光记忆走廊的打造使得东升公社原址与岔河村实现有效连接。

(10)东升智慧农场:以现有以色列科技大棚设施为依托,通过科普研学、技术合作、采摘体验等项目的植入打造,进一步延展农耕体验产品的产品空间,打造高科技的农耕体验项目。通过本项目与传统的知青农场的鲜明对比,为游客展现中国农业产业的跨越发展历程,也为游客提供了绝佳的农业科普研学体验。同时,游客通过聆听、观看科普知识讲解,及参加采摘、种植等实景体验活动,均可获得东升公社“工分”。

(11)“亩产万斤”自留地:围绕“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人民公社历史故事打造的大型农场认领项目。农场采用现代化立体种植的手段,将过去“放卫星”不切实际的幻想变为现实,真正实现由一亩土地产出“万斤”粮食的奇迹,以实际成果,展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跨越式进步。游客在“认领”农场后只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每年定时享受到自己的土地中产出的原生态健康食材。与传统认领农场有所区别,项目采用立体种植的模式,游客可以选择同一块地面上不同的农产品组合,认领一块土地,便可得到多种生态作物。

(12)新型农村合作社试点:立足戈木、岔河的农业产业要素,以“旧风貌新模式”为导向,由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引导居民以农业、土地、劳动等为资产,以村为单位,构建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新型农村合作社运作模式,统一整合村集体的农业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市场化、利益分配股份化,联合村民带动产业致富。另一方面“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与公社化发展经济在文化上一脉相承,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彰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题。

(13)岔河东升村公所(游客服务中心):对现有达噶村(村委会驻地)进行改造提升,使其呈现与东升公社形象统一的建筑风格。项目为整个区域内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及景区形象展示中心,设置有景区票务、信息咨询、虚拟形象展示大厅、导览服务等多种常规功能产品。除此之外,项目内部设有区域工分兑换中心,为游客提供景区代币售卖服务。

(14)田园水乡景观工程:将东升公社原址西南面农田进行景观化打造,结合畴阳河流营造田园水乡风情。以大地艺术,使农田与水系形成和谐整体,全面的手法,采用水渠、水坝等设施将畴阳河水系引入田间,同时通过景观植物、图腾雕塑、夜景灯光设施的打造提升区域景观品质。同时选择周边山丘高点设置观景台,充分结合时下流行网络文化,打造网红摄影打卡点,进一步提升项目市场影响力。“十四五”期间,全州新开工或提升改造观景台总量不低于25个。其中,具有休息、停车、如厕、购物、观景、拍照等综合功能的观景台总数不少于5 个。

5.西畴老山前指军事体验区

项目性质:新建(军地共建)

项目选址:老山战役前指遗址

发展构思:第一,面向越战老兵及其子女,军事爱好者,青少年户外教育研学等市场,以老山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为核心,挖掘放大国防元素、战争元素、爱国元素等内涵特质,对接时下市场热点需求,以年轻化、时尚化、科技化、体验化为理念,结合在原址上进行修复扩建,打造对越自卫反击战博物馆,在周边区域植入战争雕塑景观群,引进军事主题餐饮、住宿、军事主题商品和户外运动商品购物等体验项目,综合打造集军旅文化体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军事主题户外拓展、军事科普研学于一体的中国特色军事文化旅游体验区。第二,联合打造,联动发展。以老山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为核心,以追忆、缅怀、体验产品为支点(最近的现代战争),对旧址风貌进行提升修复,打造项目核心吸引点,同时完善与老山战役有关的体验项目,布局与老山景区之间的专项交通,积极融入西麻红色旅游圈,截留前往麻栗坡老山战役红色革命缅怀近50万人的市场,与麻栗坡老山战场联动发展。

重点建设内容:

(1)老山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积极与文山军分区、县人武部汇报沟通,拟采用军地共建的方式,适度开发前线指挥部旧址,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在保持区域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现有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对接时下市场热点,面向退伍老兵、政府、军事体验游客、企业、学校等市场客群,以现代军事战争教育为引领,辅以红色教育、战争博览、军事技能科普等产品,将老山战役前线指挥部打造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

(2)现代军事游戏体验园:依托老山战役具有国内独一无二的军事文化特色资源底蕴,以游戏化、科技化、互动体验为理念,在旧址外围西南侧新建现代军事游戏体验园,融合军旅风情、军事游戏体验、军事户外拓展等互动参与元素,打造成为中国特色军事文化旅游体验项目。

(3)现代军事游戏体验园:以“实弹射击”为最大卖点,打造区域具有唯一性的娱乐体验项目。射击训练场配备有专业射击教练,设有小口径射击项目、飞碟射击项目、儿童射击项目以及弓弩射击项目等产品。通过与老山战役嫁接,引入部分老山战役中使用的武器供游客体验使用。面向团体团建、研学教育、周末亲子等市场客群打造的大型军事户外拓展基地。按军事训练场地的功能需求,设置障碍穿越训练场、徒手攀爬训练场、军事战术演练训练场、拓展训练生活中心四大功能产品。围绕军事训练主题,配置专业的军事训练顾问,为游客提供全面的军事知识教学及军事技战术培训服务。

(4)营房主题酒店:重点面向老山战役及全国的退伍老兵、研学教育市场、党性及爱国主义教育市场,以部队老营房风格为建筑元素,打造一所集怀旧记忆、文化体验、网红打卡于一体的个性化主题酒店。配置少量部队行军帐篷(可按班、排、连级别帐篷进行配置,与户外拓展基地联动),丰富产品体验。

(5)战壕主题餐厅:以战壕为餐厅的空间表达,主打菜肴为全球各国军队专用军粮,结合西畴生态康养美食(药食同源)、越南特色菜肴、西方特色菜肴等各类美食元素,打造一所极具特色化、市场面广阔的网红主题餐厅。采用特制军粮罐头为产品表达形式,大部分餐具也采用各类罐头造型,为游客提供前所未有的用餐体验。

(6)户外军品主题超市:以全球各国军队顶级装备(特种兵训练服、作战服、军刀、指南针等)为主打,辅以高质量的户外运动探险装备(抓绒衣裤、帐篷、睡袋、垂钓工具、炊具等)和军事模型、军旅保健产品、专业器械等配套设施,构建一所品种丰富、质量优质的户外军品主题超市,为喜爱军事文化及户外运动的客群提供绝佳购物体验场所。线上线下结合,以连锁店模式快速拓展,形成品牌加盟,提高综合效益。

(三)五个+一批一般项目

甄选原则:资源禀赋较佳,具有打造区域级旅游吸引物的潜力,具有产业融合、脱贫攻坚、扩大就业等积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发建设条件较好,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发展要点:结合西畴社会经济发展和各乡镇旅游开发实际情况与趋势,对接健康旅游、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及旅游客群的多元化需求,以龙头项目和重点项目为核心凝聚力,充分挖掘乡村旅游经济新动能,按照主题化、差异化、互补化的原则打造,力求西畴全域旅游项目形成各绽春秋、互补相生的星系式产业发展大格局。

1.小桥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科普生态旅游区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选址:小桥沟自然保护区

发展构思:第一,梳理小桥沟保护区核心资源分布,明确生态红线范围,划定可开发的缓冲开发区域。梳理地区旅游资源,衔接上位规划内容,精准识别可利用土地位置。第二,在保护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可利用资源,创新理念,注重对生物群落的原生态保护,对接保护区相关规定,以绿色生态的设计建设理念,打造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多功能科学考察专用设施,为进入的学者(游客可发放生态环保志愿者标识)提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的研学考察环境。同时,与高校、研究所等机构合作,以小桥沟为科研基地,开展项目专项研究,推动项目研学科普产品发展。

重点建设内容:

(1)小桥沟生态研学中心:研学中心位于小桥沟林场区域,采用室内讲堂加室外研学课堂的模式打造,以高科技教学手段与实景体验教育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研学体验。室内课堂采取现代化AR、VR等的技术,让游客趣味地了解小桥沟保护区奇特珍贵的生态资源。室外课堂将在森林内部搭建帐篷、拓展训练场地和星空观测屋等设施,以贴近自然的方式让游客获取第一手研学知识。

(2)小桥沟仿生科考生态工作站:在小桥沟自然保护区最深处的区域修建一座科研工作站,中心外形为仿生树桩造型,并沿墙壁四周种植攀藤植物,使之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中心的建造均采用环保可再生材料,并设置综合性餐厅和科考电子阅览室、中心内设置观测站(大型屏幕+全景玻璃)、生态科究馆(图书馆+网吧)、小型会议室、洗衣房等配套设施。中心接待科考研学工作者,同时也接待普通游客。工作人员将在景区内各处布置多个定位监测站(点),定位监测站(点)以树桩仿生的样式制造(仿生外部贴纸或涂料),全时段监控保护区内的动植物状况。

(3)小桥沟生物防火林带:在小桥沟保护区内依据地形地势设置森林防火道与生物防火林带,并依托林带和防火道设置少量附属的娱乐设施,打造生态风情体验园。体验园内根据生态环境的原生性,设置环保的生态互动体验项目供普通大众游客体验娱乐。

(4)小桥沟华盖神木形象展示中心:展示中心为一座以华盖木造型及文化元素打造的仿生建筑,是小桥沟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配置有齐全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除此之外建筑内部设有华盖木形象展示雕塑、华盖木科普展示室等功能设备,并设有华盖木科研交流沙龙,每年定期邀请世界各地学者前往小桥沟,共同探讨华盖木保护与培育工作,以及小桥沟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珍稀物种的调研与保护。

(5)小桥沟十里徒步研学绿道:依托西畴喀斯特地貌纹理特征,选择喀斯特峰丛与小桥沟森林区域有明显分届的区域,沿途打造一条徒步绿道,使得游客在徒步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喀斯特地形地貌的变化。徒步绿道起点为龙坪村,终点为小桥沟生态研学中心驻地,途中设有徒步休息点服务站及各种地质地貌科普观景台、教学展板等设施,是一条喀斯特生态文化精品徒步绿道。

2.曼竜花倮世界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选址:曼竜村

发展构思:曼竜是西畴彝族花倮人聚居的自然村。依托曼竜村彝族花倮人的文化遗产(东方迪斯科——“彝族花倮芦笙舞”),将其文化价值放大,以文化引领+旅游,融合发展,作为鸡街片区重点村落进行示范打造,最终实现文化复兴、产业蓬勃、村民脱贫。

重点建设内容:

(1)革岔浮云牧场:在革岔中寨西北方选址视野开阔、近水避风、静谧自然的山林高处,打造独具个性的野奢牧场民宿。在配备完善的水电、停车、防火安全、观光休闲游乐等设施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垃圾处理等后勤工作保障,牧场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尽量把自然景观放到最大,人工痕迹降到最小,徜徉在云间,林涛、云海、星空、羊群、草场……是浮云牧场的主题。

(2)河边梯田过云山舍:依托河边村优美田园风光及临村而过的盘龙江美景,在山水田间打造一个观云海、赏梯田的野奢度假民宿,古朴自然的建筑风格,以“云海-水系-村寨-梯田”为主要景观元素,营造云海之中的神仙居所。过云山舍,给游客带来的不仅仅是极致自然舒适的空间享受,更是跌入梯田云海中的山间意趣。

3.革岔云端秘境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选址:革岔村

发展构思: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依托革岔村远山近岭、山峦云海浑然天成的“群山天然景观”,充分利用文山半小时经济圈优越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优势,面向高端自助自驾游市场群体,打造独具特色的野奢民宿产品——云端上的民宿,通过土地流转,统一整合田园景观,打造舒适个性的户外休闲度假环境,提供配套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贴心服务,成为游客的停靠休憩港湾、会友客厅、亲子游乐园以及能量动力补给站。

重点建设内容:

(1)花倮芦笙舞传习广场:依托西畴少数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倮芦笙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欣赏为抓手,融合继承研究、欣赏展示、文创开发、参与体验等功能,打造一座集节目展演、市民活动、形象展示、非遗技艺体验等为一体的活动广场,让游客能亲身体验彝族花倮芦笙舞的魅力,用生动的展现方式传递少数民族非遗文化。

(2)花倮家访:采用传统农家乐+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体验结合的打造模式,在曼竜村选取一批具备一定接待水平的原生花倮族民居,通过对外部建筑风貌优化打造及内部服务功能改善提升,使其成为区域内提供餐饮、住宿服务的主要服务场所。同时,强化花倮族文化特征,以室内装修、服饰、生活用品等表达媒介,营造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并设置农耕体验、纺织体验、美食DIY、手工艺DIY等体验项目,将项目打造成为花倮彝综合文化体验产品。

(3)曼竜民俗风情穿越绿道:以达马河谷区域秀丽优美的峡谷风光为依托,沿河谷及周边村寨打造一条穿越徒步绿道,以绿道为连接,串联区域内曼竜村、新寨村、戈尿村、滴水岩、曼竜沟等重要节点,打造形成区域民俗风情体验的重要通道。以户外徒步旅游为引领,带动区域内各村落发展。

(4)曼竜倮·恋徒步营地:在曼竜沟区域内打造一所服务区域内户外徒步人群的主题营地。营地以花倮彝族特色元素装饰,设置有篝火广场、休憩木屋、野营帐篷、露天烧烤台、公共卫浴等设施。

(5)曼竜花倮活态博物馆(村落提升改造工程):花倮彝族人数较为稀少,其文化特色较为突出。通过对曼竜村现有村落风貌的改造提升,以村落实景展示为抓手,借助网络传播媒介(自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打造西畴文化网红打卡点。以网红打卡为核心,重新梳理村落景观资源,以电影场景艺术为操作手法,以墙体彩绘、景观雕塑、园林艺术为实现路径,打造若干网红摄影打卡区域,将曼竜花倮彝族包装成为重要西畴文化品牌,并以花倮品牌为平台,包装一批特色旅游商品。

4.董马生态种养植基地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选址:董马乡

发展构思:依托董马乡优越的农业种植和粮食加工、酿酒等轻工业基础,以“大健康”为主题,采取“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以资”的产业发展理念,重点推出董马生态猪肉、董马绿色果蔬、董马土窖酒等特色农产品,同时打造董马物流集散基地,实现农业、工业、现代物流业的“产、销、运”一、二、三产一体化闭环发展。以健康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带动区域发展。

重点建设内容:

(1)董马土窖酒作坊:在董马乡政府所在地打造一所土窑酒生产、展销、体验项目。土窖酒作坊采取“一个核心,多点散布”的布局思路,优先打董马土窑酒生产总部,同时在乡内土窖酒生产大户建设生产点,通过总部作坊的统一管理,把关土窖酒品质,在总部完成规范化、标准化包装。与此同时,将土窖酒作坊打造成一个可供游客参观和体验的旅游景点,建设土窖酒历史展示长廊、土窖酒制作体验屋和特色农家乐等业态,在通过旅游带动土窖酒作坊发展的同时,起到土窖酒的宣传营销作用。

(2)董马绿色果蔬农场:依托董马乡政府所在地周边的农业种植基础,以生态果蔬特色农产品为核心,打造一个集农事体验、田园观光、乡村度假等业态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农业园将依托种植农户现有屋舍,进一步优化新建,建设生态食坊、采摘田、景观步行廊道、田园民宿等项目。

(3)董马生态土猪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园:在小广南、铁罐厂、罗家湾一带,以喀斯特特殊地形地貌形成的盆地为依托,引进优质香猪猪种,打造一个全放养型生态土猪生产基地。同时以生猪生产为基础,延展项目产业链条,打造猪肉加工、商品展销、土猪美食等功能业态,打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以董马腊肉为主题,选择产业园最高点,打造地标景观,形成区域网红打卡摄影点。同时嫁接时下网络商务热潮,通过直播、短视频等网络宣传平台,包装董马生态猪品牌,使之形成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4)董马大健康物流仓储基地:借助董马邻近未来铁路的绝佳区位优势,整合董马、法斗地区的生态种养殖基础,以打造西畴大健康生态药材、果蔬、禽肉原材料后勤基地为主要目标,选择在董马红石岩村(预选)附近平坦空地打造一所现代化的健康农副产品物流仓储基地。基地主要采取冷链物流仓储的建设模式,以满足农副产品保险需求,此外配置有大型冷链物流运输车,以保障生态农副产品正常运输。

5.法斗大健康林下种植基地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选址:法斗乡

发展构思:依托法斗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茂密的森林资源,在法斗乡建设一个覆盖全乡的生态大健康林下种植基地。基地以林下药材、菌菇、香料、禽畜等产品为主,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模式,打造一条法斗生态农业产业经济线,牵起农户、企业、政府,同时借助旅游业态的植入和打造,多线同步迈进,采取种、养、游、餐饮娱乐相结合、长短互补、产销互动的模式。

重点建设内容:

(1)法斗林下中药百草谷:依托其法斗乡优良林地基础,以道路两侧林地为场地打造林下种植基地,对接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原材料需求,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模式,有序推广铁皮石斛、三七、板蓝根、白芍、知母、益母草、射干等中药材林下标准化种植,同时成立生产合作社(平台公司)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达到环保、绿色、高效的生产标准,从源头上确保药材品质,并在周边放置二维码,游客通过扫描即可了解各种类药材的生长习性以及药用价值,也可以就地体验、购买百草谷的大健康产品。

(2)林下药香土鸡培育园:在打造林下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划定相应封闭区域投放鸡苗进行放养,鸡苗以林间昆虫、草药、菌菇、香料为食,天然培育了无可比拟的滋补功效,通过平台公司的集中管理及宣传营销包装,使药香土鸡形成西畴健康美食重要组成部分。

(3)法斗生态百家宴美食走廊:整理法斗境内各村寨村落民居资源,利用林下种植的产业基础,在法斗至坪寨间打造一批农家美食服务产品,形成一条生态美食走廊,强化区域旅游综合服务水平。随着西畴道路交通的日益优化,以及小桥沟森林自驾、徒步线路的打造,美食走廊的综合服务能力将得到更有力的释放。

(4)坪寨生态徒步旅游特色村:依托坪寨村在区域内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通过餐饮、住宿、医疗、购物、补给等服务业态的植入及村落风貌的整体打造,使之形成区域内户外徒步、自行车、自驾车旅游主要配套服务中心。

6.一批旅游特色村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选址:上果、么所、曼竜、香坪山村、多依坪、龙泉、龙坪、达噶等

发展构思:结合“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建设实际,根据各个村寨资源禀赋、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潜力,通过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综合体、乡村博物馆/艺术村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植入,发挥4A级景区和重点旅游项目对周边区域辐射拉动作用,以示范带动为先导,重点遴选一批特色村作为示范带动项目,进行文旅开发建设,探索西畴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为构建西畴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奠定基础。

重点建设内容:上果、么所、曼竜、香坪山村、多依坪、龙泉、龙坪、达嘎等村。

第五节  规划“特色主题”乡村休闲精品旅游线路

(一)乡村休闲品牌旅游线路打造

1.西畴生态康养度假游(五日)

市场指向:亲子家庭客群、大健康专项客群、自驾游专项客群

线路特色:感受少数民族医药康养,享受360°负氧离子包围的森林康养度假

线路组织:北回归线康养小镇——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汤谷太阳非遗文化体验旅游景区——龙坪十二寨壮乡村落公园——小桥沟森林科普生态旅游区——畴阳溶洞桃源乡居——兴街石漠水乡特色集镇——西畴东升公社怀旧记忆体验区——香坪山富氧生态康养谷旅游景区

2.西畴百里画廊生态观光主题游(三日)

市场指向:亲子家庭客群、自驾游专项客群

线路特色:全方位体验西畴自然美景,人文生态+自然生态双重体验

线路组织:北回归线康养小镇——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汤谷太阳非遗文化体验旅游景区——鸡街阳光河谷农业公园——龙坪十二寨壮乡村落公园——香坪山富氧生态康养谷旅游景区——畴阳溶洞桃源乡居——兴街石漠水乡特色集镇——西畴东升公社怀旧记忆体验区——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

(二)乡村休闲精品旅游线路打造

1.一日游线路

西畴太阳文化体验游线:北回归线康养小镇——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汤谷太阳非遗文化体验旅游景区

西畴精神·石漠绿洲风情体验游线:蚌谷摸石谷——北回归线康养小镇——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兴街石漠水乡特色集镇——西畴东升公社怀旧记忆体验区——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

西畴爱国主义教育体验游线:西畴南疆烈士陵园——兴街石漠水乡特色集镇——西畴东升公社怀旧记忆体验区——西畴老山前指军事体验区

2.二日、三日游线路

西畴多彩文化体验游线:北回归线康养小镇——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汤谷太阳非遗文化体验旅游景区——鸡街阳光河谷农业公园——曼竜花倮世界

爱国主义教育团队建设(红色文化)游线:

(1)西洒南疆烈士陵园——北回归线康养小镇——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西畴东升公社怀旧记忆体验区——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西畴老山前指军事体验区——麻栗坡烈士陵园——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天保国家级口岸——老山主峰——八里河东山——者阴山;

(2)砚山县平远镇王有德故居——文山市洒戛竜——文山市楚图南故居——文山烈士陵园——文山市追栗街丫呼寨——西洒南疆烈士陵园——北回归线康养小镇——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西畴东升公社怀旧记忆体验区——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西畴老山前指军事体验区——麻栗坡烈士陵园——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天保国家级口岸——老山主峰——八里河东山——者阴山;

(3)砚山县平远镇王有德故居——文山市洒戛竜——文山市楚图南故居——文山烈士陵园——文山市追栗街丫呼寨——西洒南疆烈士陵园——北回归线康养小镇——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西畴东升公社怀旧记忆体验区——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西畴老山前指军事体验区——马关烈士陵园——马关扣林山——罗家坪红色旅游区——马关县第一党支部

(4)砚山县平远镇王有德故居——文山市洒戛竜——文山市楚图南故居——文山烈士陵园——文山市追栗街丫呼寨——西洒南疆烈士陵园——北回归线康养小镇——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西畴东升公社怀旧记忆体验区——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西畴老山前指军事体验区——富宁县烈士陵园——富宁革命纪念馆——富宁县七村九弄

西畴自然科普教育游线:西洒镇仙人洞——北回归线康养小镇——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小桥沟森林科普生态旅游区——香坪山富氧生态康养谷旅游景区——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西畴东升公社怀旧记忆体验——区西畴老山前指军事体验区

(三)乡村休闲精品营地线路打造

1.尚自然休闲亲子营地游线

(1)月亮河星空营地——茶花坪度假营地——革岔噶斯特云海木屋观景营地——刺竹林村生态休闲营地——狮子山野趣烧烤营地

2.多彩文化体验游线

大小太阳山林间自驾营地——龙泉村自然生态休憩营地——花溪星空营地——曼竜村花倮文化休闲营地——纸厂乡村休闲营地

按照乡村休闲精品旅游线路评定规范与要求,“十四五”期间,新申报全县2个景点以上。

第六节  构建“快达慢游”文旅交通网络

(一)构建立体的外部交通

加快西畴至广南、西畴至文山、“马关——西畴——广南——广西西林”三条高速公路建设,完善G246、S242、S241等国省干道的提升改造;积极推动丘北至文山至天保和文山经西畴至富宁(广南)至百色铁路西畴段的两条Ⅰ级单线铁路的开工建设,打造西畴高铁枢纽,形成立体化的外部交通网络体系。

(二)畅通便利的内部交通

在遵循文山州以及西畴县“十三五”“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城市总规的建设项目要求下,以西畴全域旅游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高效对接全县两大铁路和三大高速对外交通通道、全县景区景点环通连接、重要景区景点快速直达为建设目标,通过对西洒—鸡街—董马—法斗—柏林—兴街—莲花塘—蚌谷—西洒之间的乡道、县道、省道、国道交通线路提级改造,提升重点旅游景区和项目间连接道路、进入重要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等级,加快推进新开发景区道路提升和重点待开发资源点的道路建设,形成全域旅游大环线旅游干线网络体系和慢行系统,建设慢行绿道等设施;打造基于全域自驾旅游服务系统,达到“快旅慢游”的目的。

(三)健全旅游交通换乘体系

推进西洒、兴街2个旅游综合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包括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游客中心和咨询点)的建设,打造为西畴旅游迎客厅和集散换乘窗口。系统建设全域公共站点和旅游专线巴士,重点完善西洒镇城市公交站点的建设,建设县城至鸡街、兴街、法斗、莲花塘等重点景区乡镇级景点的旅游专线巴士,实现县城到各主要景区的“无缝对接”,实现景区之间、景区与主干公路之间“零换乘”。建立文旅局与交运局公交调度的机制,根据工作日、周末、黄金周不同时间段的客流情况,合理增加旅游旺季公交班次。加快自驾车服务体系建设,在主要的交通换乘点建设自驾车营地,拓展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做好高等级公路、主要交通要道、通景旅游道路和自驾游线路旅游交通标志标识,构建快速换乘、出行便捷、通达顺畅的旅游交通换乘体系。

第七节  完善“5G共享”文旅公共服务

(一)旅游集散系统建设工程

1.构建全域旅游咨询服务系统。加快建设以旅游接驳,旅游换乘、信息咨询、餐饮购物、旅游投诉管理等为主要功能的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包括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游客中心和咨询点),构建覆盖全县“两城·四中心·多点”的三级西畴全域旅游集散服务体系。规划依托西畴县西洒镇客运站的交通区位与综合集散功能,整合全县各乡镇客运站等重要游客相对集中的交通枢纽节点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景区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资源,嫁接云南省“一部手机游云南”网络体系,强化集散体系建设,新建西洒镇、兴街镇两大西畴县全域旅游服务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其中西洒镇重点提供北部片区的旅游集散服务,兴街镇重点提供南部片区的旅游集散服务,同时依托北回归线太阳文化旅游景区、汤谷日月文化养生体验区、香坪山富氧生态康养谷旅游景区、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旅游景区等龙头项目的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和各乡镇客运站点、各旅游项目游客服务设施构建“两城·四中心·多点”的三级西畴全域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实现全县A级景区旅游集散中心全覆盖。

2.打造智慧旅游集散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主要交互终端,通过智慧化设施安装、虚拟旅游设施布局、全县大数据中心接入等方式,将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成为多信息接收、自媒体传播、虚拟化体验、大交通对接、大数据采集处理等为一体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的地方旅游智慧中心。

(二)5G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工程

优先开展5G在全县文旅产业中的应用,推进文旅部门数据整合,加强数据共享、功能完善,系统推进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体验和智慧旅游营销,打造文山州宜居宜游智慧旅游先行区和5G应用示范。

完善5G智慧旅游管理,依托西畴县旅游大数据中心进文化和旅游数据平台的融合,整合全县交通、住建、市场监管、自然资源、人社等涉旅部门的数据资源,推进景区、交通、客群等涉旅数据的接入。运用5G前置化场景捕捉技能,建立容量管理、应急管理、安防管理、电子票务、视频监控等系统,实现统计、监控、调控等管理功能,助力企业数据共享和智慧营销。

优化5G智慧旅游服务,打造以“一部手机游云南”APP为核心的对外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文化畴阳”公众号功能,通过西畴官网、官微及时准确发布旅游信息,植入全轨迹、全媒体的5G+社交分享功能,提供交互式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整合西畴所有涉旅企业,陆续将旅游产品排版上线。建立西畴旅游VR宣传片,强化智慧旅游宣传;建立线下5G+AI旅游服务、AR辅助讲解、AI游记助手等旅游服务体系。

增加5G智慧旅游体验,打造5G文化旅游产业全覆盖,加强旅游公共服务智慧化体验;筹建5G创新创业园、产业园,努力成为文山5G创新发展的先行地;建立包含智慧租车、智慧骑行、智慧标识导向、停车诱导于一体的智慧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业态智慧化体验,以酒店、饭店、景区、旅行社、乡村为主体,推广景区刷脸入园、酒店30秒入住,饭店智能点餐等覆盖范围,增设AR交通导览、AR互动、云端支付等体验功能;鼓励将5G+全景直播、5G+AR慧眼等沉浸式体验功能应用到文旅项目中。

(三)推进旅游厕所革命

1.完善旅游厕所布局。以全省爱国卫生运动为契机,遵循“龙头项目及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布局3A级厕所,重要项目布局2A级厕所,支撑项目布局A级厕所”原则,推进旅游厕所建设。结合重点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深入推进“一厕一景”公厕样板工程。在各景区、集镇、交通节点、旅游村庄、餐饮点等实现旅游景区A级旅游厕所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全县新开工和提升改造旅游厕所不低于25座,其中AA级及以上级不低于5座。

2.推进智慧公厕建设。引入信息通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控制、传感传导等技术,实现厕位引导、客流统计、环境监测、水电控制、智能联动、刷脸取纸、紧急求助、反馈评价等功能。

第八节  实施“IP引领”品牌整合营销

(一)以畴阳文化为核心IP,构建文旅品牌体系

1.塑造畴阳文化核心IP品牌。围绕“北回明珠·天然畴阳”的总体形象,打造品牌形象识别系统,推出“五个一”系列形象推广载体,即一个LOGO标识、一句口号、一部宣传片、一套VI系统、一组特色宣传品,建设西畴县文旅形象推广系统。

2.强化IP共享推动跨界联动。围绕IP衍生一系列产业环节和新生业态。推进IP共享,以备案授权的方式免费给县域各部门、各乡镇、各企业、各景区使用,将IP要素与农产品、文创商品结合,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品质诚信IP文创商品,围绕IP延伸故事、场景和主题,开发文创日用品、旅游纪念品、IP商品。

3.构建产业要素IP矩阵。挖掘西畴特色餐饮资源,深度打造畴阳宴、特色宴等餐饮产品,打造文化餐饮品牌IP;丰富住宿要素,构建集酒店、民宿、营地于一体的多种住宿体系,打造网红酒店IP;深挖西畴特色食品、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文化商品等,培育知名旅游商品品牌,培育旅游商品IP;积极拓展西畴夜游产品、文化街区、文化商圈等文化产品,通过品牌形象营销、活动组织,打造品质玩乐IP,形成景区、美食、住宿、购物、玩乐五大IP子品牌,构建文化旅游IP矩阵。

(二)以节事活动为重要载体,完善文旅互动体系

营造一大品牌节事、三大重要节事、一个发展论坛和七大特色旅游节庆的全民参与式旅游节庆氛围。

构建核心品牌活动系列。高水准举办“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暨西畴乌骨鸡美食文化旅游节”,将其打造成为西畴太阳文化体验目的地强势IP品牌印记,提升西畴文旅在云南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结合时序和节庆推出不同主题的“旅游周”、“旅游月”活动,如中国·西畴芳香文化旅游节等,通过旅游推广、文化演出、媒体宣传、图片展览四大活动达到“感受西畴旅游魅力”的宣传目的。

积极承办更高能级活动。积极争取主办、承办或创办各种大型的、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赛事,如以“竞速越野·玩转西畴”为主题,以现有兴街工业园区土地为主场,举办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暨西畴乌骨鸡美食文化旅游节“康达乌骨鸡杯”越野摩托车场地公开赛等大型活动。依托自然及人文环境,通过联合促销,举办万人骑行找太阳活动、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山地自行车比赛、高原马拉松比赛、趣味乡村运动会、溶洞探险等活动,让游客体验不同风格的民族风俗、文化特色。依托活动期间加强高星级酒店相关会议服务功能,如视讯、同声翻译、交流中心等国际标准服务,打造以高原山地体育赛事为主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打造四季乡村旅游节事。发挥乡镇旅游参与能动性,打造“一镇一品”,形成全县开花的四季全时旅游节庆,推进节庆营销品牌化、主题化、体验化,带动整个西畴与游客的大参与、大互动、大体验、大消费、大传播和深度体验。

表4:西畴县特色旅游节庆表

能级

节庆名称

节庆时间

举办地点

活动内容

主打品牌节事

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暨西畴乌骨鸡美食文化旅游节

农历二月初一,为期一周

以县城、汤谷为核心,涉及全县

蓄势活动——国际太阳文化研讨会、万人骑行找太阳活动,核心活动——女子太阳山祭祀,配套活动——《太阳鸟母》歌舞剧演出、中草药展销会、抛花绣作品创意体验、民族歌舞大赛、太阳文化艺术作品展演等。

三大重要节事

中国·西畴芳香文化旅游节

每年4月,为期一周

西畴县香坪山村

策划骑行香坪山、赏香木兰谷、漫步鸡冠道等休闲活动,并可邀请著名中医药养生专家、营养学家共赴香坪山,开展中医药健康养生论坛,举办养生美食节、农副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全县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和申报。

清凉夏日溶洞探险旅游节

每年8月,为期三天

兴街

联合户外运动装备制作商,举办溶洞探险活动,并邀请户外运动明星,进行专业表演和教学。同时,依托畴阳河举办河谷露营大会,开展垂钓、观星、篝火晚会、河谷音乐会等活动。

欢乐采摘暨美丽乡村旅游节

每年9月,为期一周

汤谷村、合心村、岔河村、么所村等特色村寨

举办田园观光、农家美食品尝、农家劳动体验、民俗风情体验、传统工艺体验,以及采摘、垂钓、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万人骑行找太阳活动、山地自行车比赛、高原马拉松比赛、溶洞探险等活动趣味乡村运动会等活动,组织特色村寨自驾游线路,通过联合促销,推出众多优惠活动,让游客体验不同风格的民族风俗、文化特色。

发展论坛

北回归线城市旅游发展论坛

每年夏至,为期一周

县城(西洒镇)

以北回归线旅游发展问题为核心每年拟定不同主题:邀请北回归线城市旅游主管部门及各国旅游专家,以“如何利用北回归线特殊区位发展旅游的问题”为核心,每年拟定不同主题,进行探讨研究,打造不同风格的北回归线环球旅游线路。同时,可举办“无阴影的婚姻、甜蜜无影之恋”主题活动,提升话题热度。

壮族祭龙节

农历三月第一个龙日

以鸡街乡么所村为主的壮族村寨

杀鸡、做糯米耙、到“神树”或“竜树”下祭献,同时举行壮族原生态歌舞表演(如牛头舞、手巾舞、栽秧舞等)、壮族服饰展演及各种文艺活动,让游客与村民们一起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共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人平安。

苗族花山节

农历三月二十日

以莲花塘乡刺竹林村、柏林弯刀寨为主的苗族村寨

游客与苗族同胞一起进行“踩花山”活动。男女老少一起着盛装,吹芦笙,跳芦笙舞,用吹口弦、吹树叶表达感情,举行情人相会、对歌择偶活动。同时,还可组织穿花衣、爬花杆、斗牛、赛马、射击等活动,让节日气氛更加热烈。

彝族荞菜节

农历四月第一个龙日

鸡街乡曼竜村

“荞菜节”又叫“赶荞年”,是彝族花倮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节日当天,“么公”吹起葫芦笙,花倮女人们跳起葫芦笙舞,吟唱古老的祭祀语言,祭祀龙神、山神和水神,祈求幸福吉祥。晚上可组织篝火晚会,让游客与花倮人共跳芦笙舞、弦子舞、荞菜舞等,进一步体验彝族原生态歌舞文化、节日文化。

壮族六郎节

(时间不同,叫法不同,也叫七郎节)

农历六月初一(七郎节为农历七月初一)

以兴街镇龙坪村为主的壮族村落

宰牛杀鸡、染五色糯米饭,酒肉饭菜备办就绪后,先由寨主在村头祭献壮族首领侬智高,尔后各家各户可在门前摆上竹榻祭献、祈祷。晚上,还要举行扫除“杨鬼”的活动,以村为单位,杀鸡、猪、鸭、狗和用谷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锣打鼓,由“仆摩”念咒进行驱赶。

彝族火把节

农历十月十六至十九

以鸡街乡的曼竜村、西洒镇的么洒大寨等为主的彝族村寨

彝族火把节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除祭神祭田、祈年丰收、送崇除邪等重要民俗内容,还可组织斗牛、摔跤、跑马、选美、对歌、舞蹈、射箭、磨儿秋等各种娱乐性活动,充实节日气氛。

壮族尝新节

农历九月新谷成熟时

以加谷村为主的壮族聚居村落

包括开镰仪式、祭祀谷神仪式、舂粑粑、尝新仪式、壮歌比赛、尝新宴、自然风光游览和专场文艺晚会等,使人们在欣赏乡村美景、领略古朴神秘的民俗文化的同时,还能体验在田野中挥镰洒汗的乐趣,寻找童年时田野嬉戏追逐的记忆。

瑶族盘王节

农历十月十六至十九

以兴街镇东瓜冲为主的瑶族村寨

杀猪祭祖,放铁炮,吹唢呐,打粑粑,跳长鼓舞,唱《盘王歌》,祭祖祈福。同时,还可举办“长桌宴”等特色活动。

(三)以区域合作为重要平台,展现畴阳多元魅力

加强省州赛事承接。积极响应云南省和文山州在旅游节庆,赛事活动以及高峰论坛等方面的举措,争取获得承办权或成为分会场举办地,对标全州加强人员培训和服务设施保障的力度,形成良好的旅游发展氛围。

强化云桂、广昆铁路沿线营销宣传。积极加强与云桂、广昆铁路沿线的著名旅游景点的合作营销推广,将西畴作为云桂、广昆沿线的重要旅游节点。与州内其余7县市,州外红河、曲靖、广西、昆明、贵州等的商务商贸游、都市文化游形成互补关系,联合开展对外宣传促销,客源互送。

纳入全省旅游营销宣传体系。呼应全省旅游营销,积极为云南旅游官方微信、微博提供西畴素材,借助云南旅游营销平台打出西畴知名度。拍摄西畴微电影,讲述“北回明珠·天然畴阳”“西畴精神”“女子太阳节”的故事,丰富西畴故事内涵。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借助云南省国际营销平台,积极参与全省组织的相关旅游推介会和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拓展西畴入境旅游市场。

(四)以新媒体为主要方式,拓展营销渠道

注重新媒体营销。加强与党中央媒体、云南、文山等主要媒体联系,不间断地进行旅游营销宣传报道。加强携程、途牛、美团、去哪儿等各类OTA电商平台合作,推广西畴旅游线路产品。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各类社交媒体、智能搜索引擎等网络新技术、新手段,大幅增加西畴县旅游线上信息量,强化旅游网络营销力度,提高网络营销效果。

加强智慧营销。创新网络虚拟化体验营销、现实情景化体验营销等多种智慧化体验营销手段,充分利用旅游大数据中心,优先在景区试点性开展智慧旅游营销。成立隶属于西畴县文化旅游局的“旅游形象推广中心”;用“互联网+”理念与智慧化营销促进西畴旅游市场拓展。

加强影视营销。加强与影视、音乐、动漫、游戏等投资、制作公司合作,鼓励并邀请一批影视文化企业、横店影视城影视剧组,来西畴采点拍摄一批院线电影、网络电影,通过在影视作品和创意作品中植入西畴元素,提高营销效果。

第九节  开放“旅游赋能”文化事业共享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在设施空间、服务供给、管理运行、保障支撑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保护与活化互补、文旅主客共享,带动居民消费,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新动能。

(一)健全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全面布局公共文化设施保护工程。实施全县文物资源普查工程,加强普查成果梳理认定和保存,形成数据库;在全县原有文化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城市书屋、百姓书房、文化驿站、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类民生设施体系。继续推进全县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四有”等基础工作,完善文物和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实现“四有”全覆盖,并积极推进文物等级评定与修复,着力推进文保单位依法保护工作;推动文物科学合理利用,积极做好修缮、传承、研修及消防水电改造,建设智慧文物监控平台,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民间文物文化遗产调查征集,激发文物创新活力,传播和推广文物价值,丰富中华文明标识的西畴内容;开展文物执法督察,建立健全对珍贵文物的日常巡查制度,健全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加强文博行业的科技支撑,推进文物保护、修复规范化和常态化。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保护文物的氛围,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对国家、省、州、县四级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长效的保护机制,补充完善非遗资料,逐步建立县级非遗档案库。加强传承人保护,创新传承模式,加大展示力度,营造保护氛围,注重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并积极推进活化利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对全县范围内老建筑进行调查,并进行建筑质量鉴定,以为后续活化利用提供支撑。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丰富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建立文化场馆大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智能技术获取访客标签,提升公共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对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进行数字化改造,建立免费开放的学术交流数据库,建设集文化活动、展览展示功能于一体的场馆,提高科技体验感。探索在咖啡馆、餐厅、购物空间、楼宇园区中举办艺术节、读书会等公共文化活动,打造主客共享空间。按照标准对全县9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进行提档升级改造,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和文化产业培育,打造文化西畴形象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粮食的重要基础。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高质量的变化,对文艺精品创作的质量和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高质量提升文艺精品创作。围绕“北回明珠·天然畴阳”“西畴精神”“女子太阳节”等主题深入挖掘西畴民间文化资源,致力打造西畴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历年收集积累的西畴民间文化资源,挖掘创作反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艺节目,创作更加丰富多样的文艺作品和精品。充分利用舞台演出、抖音、快手、微博各类社交媒体、智能搜索引擎等网络新技术、新手段,对畴阳文化进行宣传,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各种文艺创作、表演、展演、比赛,策划将创作的文艺精品进行小型的MV、DV、微电影、电影拍摄制作,不断扩大西畴的宣传面和影响力。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创作的表现主体,把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造实践,反映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打动观众心灵、引起情感共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三是要建立“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的创作机制,努力创作一批文艺精品。结合西畴本土特色,深入挖掘回归文化、太阳文化、西畴精神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等题材资源,用西畴地方特色资源为源泉,努力创作和生产更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富有西畴风格和特色,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品质的文艺精品。具体抓好“六个一批”重点工作。修复一批文物景观:实施以“西畴人牙化石”发掘地和加快“两桥两洞”(两桥:牛羊太平桥、保兴风雨桥。两洞:仙人洞遗址、狮子山崖画)特别是牛羊太平桥的保护性开发,不但利于文旅融合,盘活文物资源,更能助推兴街、老街等小城镇建设和周边环境改善,提升文化旅游品质,传承民族文化。传承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列入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采取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坚持“从娃娃抓起”,鼓励项目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振兴一批民族工艺:抓好以手工泡花刺绣、水烟筒、土纸、手工油帽、石雕工艺、木雕工艺、民族银饰加工等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产品的开发。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外宣传、营销,开拓市场,努力提高民族传统工艺水平、生产能力,形成特色产业链,振兴民族工艺。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建设一批以县城民族文化活动中心为代表的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加快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产业的承载能力。培育一批文化产业:以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为龙头,逐步带动民族文化产业项目、休闲娱乐产业项目、文化演艺产业项目等各类产业的全面发展。打造一批文化精品:重点打造以大型歌舞剧《太阳鸟母》、舞剧《西畴精神》、电视连续剧《奇人林开武》等文化精品,提升西畴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打造高能级公共文化产品。充分依托各类节假日、全民阅读等平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依靠女子太阳山祭祀、彝族葫芦笙歌舞、么所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国家、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积极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向外引入和开发精品文化剧目演绎类活动,提升公共文化产品能级。

扩大公共文化活动范围。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利用利用西畴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遗迹,挖掘、整理少数民族的农耕、歌舞、服饰、饮食、婚俗、礼仪、信仰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展示独具特色的民风民情、民俗民居,依托传统节庆活动等文化习俗,借助非遗技艺等生产生活方式开展公共文化活动。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化。鼓励文化活动走进景区、走进酒店、走进农家,形成产品线路打包,开拓企业营销思路推进文化和旅游的切实融合。

(四)更新公共文化体制机制

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改革公共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推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实现优质资源和服务向乡村基层延伸。推动文化服务社会化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旅游服务机制,形成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管理、运营的新格局。

推进公共文化平台化。搭建一站式数字文化旅游服务平台,探索“政府提供资源授权、社会主体出资搭建平台、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数字服务”的“文化云”模式。发展“文化上门”“订单式”文化服务,拓展信息获取、预定支付的手机端功能,使文化消费在网络平台得到实现。

推进公共文化产业化。积极推进公园、公共绿地、博物馆、纪念馆、公共运动场馆免费开放,鼓励居民和游客参观免费场馆、观看演出和电影等,对购物、餐饮、交通等相关消费形成带动。

十、健全“产旅融合”文旅产业体系

(一)丰富文旅产业融合业态

1.文旅+康养。依托蚌谷、莲花塘、董马、法斗4个氧吧、小镇西洒和兴街两个风情小镇两大核心区块,引入国际化的医疗机构,整体开发运营集特色医疗、康复护理、保健疗养、休闲养老于一体的产业。大力发展水韵林涧康养、生态疗养、避暑养生等业态,依托香坪山森林资源,以体验香文化为核心,建设集森林浴汤、康复疗养、商务会议、水上游乐为一体的森林养生度假产品;依托天然氧吧资源,开发一批森林俱乐部、森林瑜伽、森林漫行基地等产品。结合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开发中药养生旅游综合体,大力发展中药养生旅游。

2.文旅+商贸。整合利用现有的拟建的商业设施,顺应当下沉浸式体验消费需求,导入体验性餐饮、购物、娱乐业态,强化国际风情展示,推动主客共享,形成“以商带旅,以旅促商”发展格局。以县城和兴街镇为核心,建设休闲街区、文商回归旅游配套服务业集聚区、西洒国际慢城休闲旅游综合体项目,形成集商贸、购物、美食、休闲于一体的商贸休闲街区和专业商贸综合基地,推进从休闲购物向专业商贸的纵深式体验转变。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企业,加大对西畴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传。推进旅游商品与文创结合,鼓励新型市场主体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在西畴主城区集散中心、兴街游客集散中心等人员密集地建设旅游商品专卖店和品牌折扣店。

3.文旅+体育。构建体旅产业体系。将山水资源和现有体育赛事、民俗运动与旅游充分融合,构建体育运动休闲体验、体育建筑场馆观光及赛事观赏、体育旅游商品等一体的体旅产业链。发展精品体育旅游项目。聚焦畴阳河、女人河区块,开展水上运动、低空运动项目;依托西畴山地优势,开展越野摩托车运动赛、山地骑行、汽车越野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一批新型营地,包括航空飞行营地、野外生存基地、风车宿营基地等,打造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培育知名体育节事。

4.文旅+农业。延长农(林)业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以农旅共兴助力西畴乡村振兴,加快推进“菜园、果园、茶园、药园”向“生态庄园”转型。提升农(林)业生态特色景观,依托杨梅、茶山、森林、稻田等农业生态景观,开展景观农业观光、鸡冠山日出摄影、森林观光等生态特色产品。推进农业休闲项目建设,开展蔬果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农场、特色民宿等旅游休闲项目,创建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鼓励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科学种植、农业科普等研学旅游活动。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开发绿色、无公害、有机农特产品和农业文创商品,举办西畴品牌农产品展销会、农业休闲旅游节,以“西畴原农”区域公共品牌为核心,提升西畴阳荷、山地乌骨鸡、杨梅、桔子、香椿、小桥沟香猪等农业公共品牌影响力。

5.文旅+教育。推动旅游与教育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教育研学产品。一是开发骆越文化、太阳文化、回归文化、西畴精神、诗意乡村等西畴特色旅游线路;二是培育一批国际化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按照研学旅游发展要求,西畴县争创成为省级研学旅游目的地,并创建省级研学旅行基地3-5处。三是创新精品研学旅游项目。依托西畴博物馆及部分历史遗存、工农业示范点,开展文博、工业、农业、历史研学旅游;开发自然研学产品,重点打造香坪山、小桥沟升级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休闲区、香坪山森林营地、小桥沟森林公园保护科普基地、兴街省级中医疗养基地;以汤谷女子太阳文化为主题,建设地方民俗文化研学中心,开展民俗文化研学教育。

(二)健全文旅产业要素体系

建立国际化文化旅游服务标准,积极出台具有西畴地方特色的标准,推动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交通、导游导览等各类旅游要素的标准化建设,以标准规范旅游服务,切实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进旅游服务品质建设。

加快建设精品特色化的住宿营地要素体系。加速中高端新型住宿业态引入,力争到2025年创建含半山酒店、度假酒店、精品民宿、省级星级农家乐等类型的精品酒店达50家,其中3星级(含)及以上农家乐数量达到10家以上。重点引导香坪山景区、汤谷景区、小桥沟森林公园景区周边发展精品民宿产业,建设民宿产业示范村;依托徒步、自驾车露营地以及自驾车旅游线路的建设,培育汽车旅馆、汽车营地、汽车俱乐部、露营地、装配式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鼓励在旅游中心城镇、重点旅游区培育文化主题度假酒店;创新住宿业态,引入集装箱酒店、帐篷客酒店、船屋酒店等IP度假酒店,建立多元化的住宿体系。加快住宿场所标准化建设与管理,针对民宿、装配式民宿、客栈经营者,开办服务标准化系统培训,提升住宿服务体验。

表5  西畴县住宿体系规划一览表

住宿类型

服务人群

建设引导

规划选址

开发方式

康养度假高星级酒店

高星级酒店

高端消费人群、商务人群

在提供标准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专业健身房、游泳池、沉浸式餐厅、理疗SPA 等服务

西洒镇、兴街镇

政府引导,引进香格里拉、四季、文华东方等高端消费群体青睐的高星级连锁店。

养生度假酒店

健康养生群体、休闲度假群体

结合西畴健康产业的发展及天然的康养大环境,发展以康养度假为主题的酒店

香坪山、汤谷

村、三光石漠

公园

政府引导,引入国际或国内知名度假酒店。知名酒店投资主体再与国际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医师、 营养师、运动养生机构合作。打造科学、专业、 品质的养生度假酒店。可先通过优惠政策引进一家进行示范,在具有稳定的客源后进行推广扩充。

特色文化主题酒店

——

高端消费 人群、度 假人群、 大众群体

以太阳文化、回归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为植入,打造极具文化特色的精品文化主题酒店系列

西洒、兴街、鸡街、董马、蚌谷等乡镇及狮子山景区、汤谷景区、三光景区、阳光河谷“慢生活 “养生小镇、东升公社幸福时光创意主题园、革岔市集美食休闲特色小镇、龙镇桃源溪田园休闲小镇

政府引导,引入专门文化主题连锁酒店品牌

主题民宿类

精品民宿题客栈

高端消费人群、度假人群、大众群体

集合规划的景区景点文化内涵,设置相应的主题民宿。包括田 园主题民宿、民族创意主题民宿、创意文化主题民宿等。

龙坪十二寨景区、象鼻溶洞田园牧歌旅游景区、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汤谷景区、桃源洞里世外水乡静养乐园

政府引导,引入国际或国内知名民宿客栈开发经营团体。部 分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开发经营方式开发。

农家乐

大众群体

依托全县种类丰富的庄园、农家乐,鼓励适量开发不同主题特色的小规模农家乐住宿

龙坪十二寨景区、象鼻溶洞田园牧歌旅游景区、三光国家石漠公园、阳光河谷百里画廊民俗风情体验区、全域旅游先行先示旅游村落

政府引导、农户经营的方式

营地类

帐篷营地

户外运动者

面向旅游等徒步游客,沿古道、绿道徒步系统,在各驿站附近建设帐篷露营地,设置露营设施(如搭设露营栈板、户外装配式民宿)及简单的游憩设施。

各旅游绿道沿线、重点景区湖畔

政府引导,招商引资

汽车营地

自驾游群体

综合型营地,面向自驾车游客、自行车骑游客,结合景区主题文化、地域文化,建设不同主题特色主题营地,设置综合服务区、露营区、房车停靠区、森林酒吧、烧烤区、自驾车停靠区、木屋营地、户外装配式民宿户、外拓展活动区,为自驾游客、房车露营者及没有房车的露营爱好者提供户外休闲服务设施。

风景道沿线、 重大旅游项目和支撑旅游项目景区景点内

政府引导,招商引资

房车营地

自驾游群体

结合风景道建设,选取风景宜人、地势良好的区域或景区,提供木屋旅馆、户外装配式民宿、帐篷露营设施、户外游乐活动及汽车补给、维修等服务。

风景道沿线、重大旅游项目和支撑旅游项目景区景点内

政府引导,招商引资

设施量化。按全域旅游发展目标以及住宿设施体系架构,规划到规划期末康养度假高星级酒店比例达到25,主题民宿酒店比例达到57%,特色文化主题酒店和营地类占比达10%和8%。

表6   西畴县住宿设施比例与床位数规划一览表

酒店类型

细分比例构成

规划期末床位数(张)

比例

高端及轻奢酒店类

高星级酒店

5%

1140

25%

养生度假酒店

20%

4563

特色文化主题酒店

文化主题酒店

10%

2281

10%

主题民宿类

精品客栈

20%

4563

57%

乡村民宿、户外装配式民宿

22%

5019

农家乐

15%

3422

营地

汽车露营营地

8%

1825

8%

露营地建设。以《云南省露营地与自驾游专项规划》《云南省汽车旅游营地建设工作方案》为指导,结合全县景观环境良好、工程建设条件适宜的景区景点、旅游特色村、山岳森林、坝塘水渠等资源,设置不同主题、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档次与接待能力,具备旅游体验、综合服务、公共社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露营基地,以满足自驾、徒步出行者的不同需求。

主要依托景区以及旅游特色村等优势资源,打造月亮河星空营地、大小太阳山林间自驾营地、大地湖亲水休闲营地、狮子山野趣烧烤营地、花溪星空营地、纸厂乡村休闲营地、革岔噶斯特云海木屋观景营地、茶花坪度假营地、刺竹林村生态休闲营地、曼竜村花倮文化休闲营地、龙泉村自然生态休憩营地等多个旅游营地。

打造营地装配式民宿,丰富景区和营地业态,提升营地档次。民宿是旅游的重要载体,从目前旅业消费的趋势来看,短途游、周边游更适合当下周末等短期节假日的选择,装配式民宿符合旅游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打造一批特色化、个性化的户外装配式民宿项目,突破景区现有民宿的发展困局,发展特色化装配式民宿、充分利用好景区资源,让景区提档。特色的景区民宿和营地民宿能够给游客提供更好的入住体验,这才是留下景区游客,拓展游客消费潜力的硬道理。

表7    西畴县全域露营地体系表

项目名称

项目位置

功能定位

发展依托

月亮河星空营地

汤谷村月亮河

帐篷/木屋露营体验、亲水休闲、乡村文化体验、骑行体验、户外装配式民宿

景区依托型

大小太阳山林间

自驾营地

汤谷村大小太阳山

自驾车/房车露营、户外烧烤、户外康体运动体验、户外装配式民宿

景区依托型

大地湖亲水休闲

营地

大地村大

地湖

房车/自驾车/木屋/帐篷露营、星空夜景体验、亲水休闲、户外装配式民宿

景区依托型

狮子山野趣烧烤

营地

狮子山

房车/自驾车/木屋/帐篷露营、骑行体验、文化创意、户外烧烤、户外装配式民宿

景区依托型

花溪星空营地

鸡街

自驾车/房车露营、农业科普体验、乡土文化休闲、生态花海观景、户外装配式民宿

景区依托型

茶花坪度假营地

香坪山

木屋/帐篷露营、森林养生、户外拓展运动

景区依托型

纸厂乡村休闲营地

纸厂村

自驾车/房车露营、森林养生、户外拓展运动

乡村依托型

革岔喀斯特云海

木屋观景营地

天生桥村

自驾车/房车/帐篷露营、森林养生、生态观景、野趣烧烤、户外装配式民宿

乡村依托型

刺竹林村生态休闲营地

刺竹林村

自驾车/房车露营、生态田园观光、农业农耕文化休闲体验、民族文化体验、户外装配式民宿

乡村依托型

曼竜村花倮文化

休闲营地

曼竜村

自驾车/房车露营、生态田园观光、农业农耕文化休闲体验、民族文化体验、文化创意

乡村依托型

龙泉村自然生态

休憩营地

龙泉村

自驾车/房车露营、森林生态体验、户外拓展运动、户外装配式民宿

乡村依托型

加快建设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的购物要素体系。构建多层级购物网络,建设多元化旅游商品专营店,力争到2025年,全县各大超市、大型商场、3A级以上景点、度假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均设置西畴旅游商品专营店、专柜,形成多层次、多点布局的旅游商品集散体系;建设线上线下购物体验平台,搭建西畴旅游商品电商平台、建设O2O展销体验馆,开通网上销售推广渠道,提供网上订购、支付等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培育一批购物商品,成立西畴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加强与设计类高校、文创企业的合作,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研发设计传统物产、美食、文创产品、时尚工艺品等多品类、高品质旅游主题商品;推动西畴特产如阳荷、山地乌骨鸡、杨梅、桔子、香椿、小桥沟香猪等特色食品以及手工泡花刺绣、水烟筒、土纸、手工油帽、石雕工艺、木雕工艺、民族银饰等手工艺品的开发,对农优土特产品进行深加工及精致包装。

加快建设主题化诚信餐饮要素体系。深度挖掘西畴美食文化,以“健康、绿色、品质”为主题,建立餐饮诚信经营机制,创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餐饮企业技术标准联盟,培育“舌尖上的西畴”旅游餐饮品牌;挖掘本土特色餐饮资源,培育森林保健餐饮、文化特色餐饮(乌鸡宴、壮家宴、苗家宴、彝家宴等),鼓励扶持10家西畴菜特色餐饮企业,培育10家知名西畴特色菜品牌店。将特色餐饮作为吸引物,在主城区、旅游集散地建立西畴美食一条街以及旅游区风味特色街区,设计西畴美食手绘地图,打造西畴美食旅游线路。

加快建设休闲娱乐要素体系。大力发展演艺娱乐与民俗娱乐,重点推动表演型、参与型、科技型娱乐项目开发,旅游特色镇“一镇一节”,重点开发摄影节等常态化季节性休闲活动;对接市场热点,引入现代时尚元素,开展滨水夜跑、马拉松、音乐节、泼水节等受青年市场欢迎的新兴娱乐活动;开发夜间娱乐,延长消费时间,在县城建设夜间美食街和夜市,在主要景区景点引入灯光秀、夜间娱乐等活动,延长文化休闲街、风情酒吧街等娱乐场所经营时间,打造夜间集市。

(三)强化文旅产业主体培育

全面实施旅游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壮大一批涉旅主体企业。发展十强企业——围绕旅游要素,加快培育10家旅游行业示范企业,类型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商品、旅游客运等。发展百微企业——推进农家乐、户外装配式民宿、乡村民宿品质化发展,扶持旅游商品销售、旅游文化创意等类型的企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知名酒店,提升旅游整体服务,形成一百家小而精、小而美的旅游小微企业。


‎第五章 深化改革,完善文旅发展保障体系

第一节  健全统筹协调

推进文化旅游职能深度融合。以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三定方案为基础,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永续利用”的发展战略,突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壁垒,建立议事协调机构和良性运行机制,找准“管理服务切入点”“产业发展交叉点”“产品开发交汇点”与“企业参与互动点”,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无缝链接。要在全县发展规划、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指导,使之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平台管理机制,健全度假区、特色小镇、产业园管委会职能,加强人员配置,建立与所在乡镇“区镇合一”管理体制,健全项目从招商、设计到落地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和旅游综合执法改革,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完善运行体制机制,健全综合执法人员、经费、装备等保障体系。把文化旅游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与政府目标管理挂钩。重点优化各乡镇的差异考核,适当提高文化旅游发达乡镇文旅指标的分值和比重。

完善文化旅游市场运作机制。强化文化旅游资源配置改革,推进景区经营权改革,打造国资委授权、市场化运作的文化旅游开发、运营、投融资平台,通过市场主体的整合、共同品牌的培育、资本整体运营推动文化旅游市场机制创新;由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牵头,统一制定营销推广计划,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推介服务。强化资源合理开发与串线,鼓励西畴旅游公司旗下核心景区资源与其他优质资源形成良好的串线、嫁接和融合,形成全域联动发展格局。

第二节  完善要素保障

强化文旅用地要素保障。一是加强旅游用地保障,将重点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先保障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和规划空间。二是健全旅游用地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旅游;支持农村三荒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利用点状供地、坡地村镇等政策,创新土地开发利用形式。利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在现有土地条件下实现土地的多样化利用;按照土地用途,整合土地划拨方式供应与招标拍卖方式供应;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旅游项目建设用地。

强化多元资金要素支撑。一是设立专项资金,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整合各部门资金,统筹管理使用,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二是创新投融资方式。通过PPP模式、BOT模式,政府与相关企业在文化旅游、市政工程、交通等方面开展合作,争取财政支持;对有公众吸引力的各类项目,发起网络众筹,给予支持人一定的现金回报与体验优惠方式筹集资金。三是争取政策性补贴,积极向省州以及文旅部等上级单位申请政策资金扶持,争取生态补偿,对生态康养等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加大扶持力度;积极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重点支持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旅游小城镇和新业态项目建设。

强化文化旅游招商服务保障。一是成立旅游招商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制定旅游招商工作的全年计划、激励政策、考核任务,召开旅游招商项目推进工作协调会,统筹、协调、推进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二是编制旅游招商手册,强化项目前期包装策划,健全投资引导目录,精准招商,积极组织招商团队参加各级旅游推介会,主动与有实力、有品牌、有理念的大集团、大企业对接洽谈;加强客商联系、建立客商库,优先强化本地资本;成立文化旅游项目招商评估机制,制定产业导向目录,强化文化旅游主管部门把关,保证旅游资源的最高效利用。三是完善政策及配套保障,以招商引资和规划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为重点,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单位、投资建设、政策扶持等情况,实时跟进招商项目,做好招商项目的落地运营与招商企业的长期配套服务。

强化文旅人才要素保障。一是建立西畴人才智库,以学界专家与业界精英为主体,定期协商议事,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开展年度文化旅游战略研究,建设运营文化旅游智库综合传播平台,为全县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智力支撑。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和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招、引、育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人才储备与更新。三是优化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资源统计体系和评价体系;鼓励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在西畴落地。建设乡村旅游创业创客基地,设立人才生活津贴、人才子女境内自主择校优惠、培训补贴等政策,引进一批乡村旅游创客人才。

第三节  规范综合管理

加强综合执法建设。推广“1+3+N”旅游综合执法模式,通过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市场监管旅游分局及其他联合执法机构,解决旅游治安、旅游群发性突发性事件、旅游消费投诉案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标本兼治营造良好旅游环境,保护企业及游客的合法权益,让广大游客游得省心、游得放心、游得开心。

健全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应对突发文化旅游危机事件的应急机制与预案,依托数字文化旅游平台建立预警系统,及时响应,提高文化旅游紧急救援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维护文化旅游发展稳定。

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加强文化旅游安全预防和保险体系,与公安、交警、卫健、保险公司和文化旅游企业等相关责组织实施安全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等工作;积极与各保险公司合作,共同完善旅游保险体系。建立文化旅游安全管理责任制部门和单位联合组成“文化旅游安全紧急救援中心”,具体负责与游船游艇、水上运动等具有一定危险的旅游项目签订《年度旅游安全责任书》,设置专门安全防护人员,负责防护景区的日常运作。

第四节  强化保护发展

强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一是推动生态山林的保护。扎实推进以生态红线管控为重点的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建筑规模,减少对林地、草地的占用;加强对山体的监测力度,健全防火体系。二是推动清洁水域保护。加强各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力度,完善居民聚居区的污水排放设施,对畴阳河、女人河等重要的水域水上娱乐设施要进行生态化处理,防止汽油、垃圾和生活污水对水质的污染。三是加强清新空气保护。鼓励绿色出行,县内的旅游专线、旅游大巴、景区公交车等旅游交通全部采用天然气、新能源电车等清洁能源,鼓励居民游客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推动人文资源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文物遗产的保护,加大文物的申报力度,建设文物保护场所,完善文保单位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力度,严禁文物的破坏行为。二是推动历史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重点推进上果村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和提升,保留原住居民生活方式,避免和减少对原住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三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开发,鼓励将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演绎产品、旅游商品。与社会组织展开合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建设非遗传习馆,推动文化元素创意物质化。

附件1

乡镇发展思路引导

根据西畴县城镇功能结构,综合考虑各乡镇产业结构、资源品质和其全域旅游体系中所承担的角色,因地制宜,明确各乡镇在西畴县全域旅游发展中的定位,将西畴县各乡镇划分为旅游主导型、旅游驱动型、旅游从属型三种类型。

(一)旅游主导型乡镇

此类城镇文旅资源较为突出,其它产业发展不足,具备成为旅游目的地潜力,通过资源开发,增加旅游项目布局,协同城镇和旅游功能,完善旅游产业要素,能够实现大旅游产业集聚化发展,形成旅游核心项目。

表1:西畴县旅游主导型城镇体系

镇名

特色资源

发展方向/定位

西洒镇

南疆烈士陵园、金钟山、女子太阳山祭祀、仙人洞、瀑布、弦子舞、西洒美食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旧石器时代遗迹(“西畴人”牙齿化石)、木雕、石材、人工挂面、金糯米。

北回归线康养小镇

兴街镇

石漠梯田、环山栈道、西畴精神展览馆、保兴桥、牛羊太平桥、畴阳河溶洞群、岔河石漠小镇、老山战区、毛主席批示的地方、龙坪十二寨、石雕、刺绣、蜡染、畴阳河畔、“农家乐”项目。

兴街石漠特色集镇

(二)旅游驱动型乡镇

此类城镇具备旅游资源条件,合理配比产业业态,以农业、工业等为主导,旅游作为创新驱动,在巩固自身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特色,提升旅游接待设施及服务,为乡镇后续旅游发展留足空间。

表2:西畴县旅游驱动型城镇体系

镇名

特色资源

发展方向/定位


鸡街乡

溶洞群、鸡街河谷、中寨梯田、千年古榕树、瀑布、红军长征纪念厅、《水母鸡》发源地、葫芦笙舞、下坝渔鼓说唱、百年核桃树、板栗之乡、万亩草山、花卉、山地乌骨鸡发源地、杨梅节

生态农业+旅游服务,鸡街阳光河谷农业公园

法斗乡

小桥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董棕槽自然保护区、华盖木、土法造纸术

林下种植+旅游服务,法斗大健康林下种植基地

蚌谷乡

狮子山崖画、西畴精神、龙正水库、香椿、“农家乐”、“西畴精神”发源地

文化+乡村+旅游服务,蚌谷原乡生活市集

莲花塘乡

鸡冠山森林公园、香坪山林场、木兰谷、林开武故居、黄硐村旧址、八角、辣椒、雪莲果、麻竹、烤烟、苗族斗鸟、七块鸡、野香猪

林业+旅游服务,莲花塘生态康养城镇

董马乡

三元桥、八块碑、大理石、花椒、土窖酒、腊肉

生态农业+旅游服务,董马生态种养植基地

(三)旅游从属型乡镇

此类乡镇旅游资源不突出,旅游产业相对薄弱,围绕旅游产业,各自借助原有产业优势,借由旅游的拉动效应,使集镇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找到适合的角色,发展旅游支持产业或相关产业,将其建设为西畴全域旅游的支撑节点。

表3:西畴县旅游从属型城镇体系

镇名

特色资源

发展方向/定位

兴街镇

老山战场原址—-兴街指挥部、牛羊太平桥、老街教泽碑、八角、草果、猕猴桃、茶叶、菜籽油

旅游服务+生态食材原材料

新马街乡

大江东革命老区、含锌“升林”山泉水厂、江东水库、茶叶

旅游服务+生态食材原材料


‎附件2

截至“十三五”末西畴县省级及以上文保单位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一览表

文化遗产

序号

等级类型

数量(项/个)

具体项目名称

文物保护单位

1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西畴县保兴桥、西畴县牛羊太平桥

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女子太阳山祭祀》《花倮葫芦笙舞》

3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壮族渔鼓》《女子太阳节》

附件3

截至“十三五”末西畴县旅游品牌统计一览表

旅游品牌

序号

等级类型

数量(项/个)

具体项目名称

A 级旅游景区

1

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

1

西畴国家石漠公园景区

2

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

4

西畴县东升公社景区、金钟山景区、香坪山景区、汤谷景区

旅游名村

3

省级旅游名村

1

西畴县莲花塘乡香坪山村

附件4

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

性质

主要建设内容

起止时间

计划

投资

(亿元)

规划

范围

(亩)

资金

来源

牵头

部门

投资

业主

“十四五”目标

1

西畴三光国家石漠公园(含

半山酒店)

在建

建设国家公园门户园区、半山酒店、科普教育馆(含“西畴精神”博物馆)、石荒花海、三光地标-斗石塔、游客服务中心、石头城网红商贸街、旅游村、旅游厕所、交通换乘转运中心、健康游步道、景区数据管理中心、公园景观提升工程景区标识系统等。

2021-2025

10

14115

政府投入

企业自筹

招商引资

申请专债

西畴县

人民政府

西畴县云之城文化旅游发展

有限公司

持续推进部分建成营业


‎附件5

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重点文旅新产品新业态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

性质

主要建设内容

起止

时间

计划投资(亿元)

规划范围(亩)

资金

来源

牵头

部门

投资

业主

“十四五”目标

康养度假新产品新业态类项目(包括田园度假、乡村度假、温泉度假、康体运动、中医药康养、生态康养、养生养老)

1

西畴北回归线康养城项目

新开工

重点建设北回归线生命文化展 示与健康体检中心、北回归线康养医院、西畴全域旅游会客厅、汤谷女子太阳文化祭祀体验园、母系遗风主题酒店母系氏族公社、日月同辉广场等内容。

2021-2030

10

21000

政府投入企业自筹招商引资

西畴县

人民政府

幸福乾盛地产(云南)集团有限公司

持续推进

2

香坪山富氧生态康养谷

新开工

重点建设水韵林涧康养庄园、森 林溪谷星光度假酒店、森林氧吧 公园、大地垂钓渔乡及公共基础和服务设施。打造集森林观光、森林养生、森林休闲为一体的AAAA 级旅游景区。

2021-2030

6

48000

政府投入

企业自筹招商引资申请专债

西畴县

民政府

幸福乾盛地产(云南)集团有限公司

持续推进

红色旅游新业态类项目(包括红色旅游区、红色研学旅游基地、纪念场馆等)

1

西畴南疆烈士陵园

提升

改造

重点建设陈列馆、陈列馆入口大门和广场、步道、外部展示区、陈列展示区、墓林祭奠区、静思花园区、追忆山林区。

2021-2025

0.8

/

政府投入争取资金

西畴县

人民政府

/

完成建设

2

西畴东升公社景区

新开工

按照 4A 级景区要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溶洞群文化遗迹体验中心、东升公社、畴阳河漂流等项目。

2021-2025

7.5

/

政府投入争取上级

资金

西畴县

人民政府

西畴县太阳鸟母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完成建设

文化旅游新业态类项目(包括国家遗址公园、主题公园、文化创意园、文化研学旅游基地)

1

兴街千之刺绣文化产业园

在建

续建

打造成为中越(国际)贸易加工区的重要支撑项目之一,重点建设刺绣生产加工区、刺绣商业区、刺绣博物馆、刺绣主题酒店、中国刺绣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刺绣休闲体验区等内容。

2021-2025

1.18

/

企业自筹

西畴县

人民政府

云南千之刺绣文化有限公司

建成营业

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新业态类项目(包括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聚集区、现代农业庄园、乡村创客基地、花田基地、旅游特色村)

1

西畴东升公社怀旧记忆体验区

在建

续建

以公社时期老旧风貌还原为导向,构架集农耕体验、手工艺体验、文化体验、亲子研学、科普展示、生态美食、主题住宿于一体的怀旧记忆体验区。

2021-2025

12

16800

政府投入企业自筹招商引资

西畴县

人民政府

西畴县东升农业发展有限公

持续推进

2

西畴喀斯特岩溶山水百里画廊旅游区

新开工

重点建设兴街石漠水乡旅游服务中心、千之刺绣文化园、街十里花溪漫闲特色村、蚌谷乡街风情集市、水海子多彩风情特色村、木者西畴精神旅游特村、龙正光雕幻影溶洞、田园牧歌艺术花园、龙正壮彝休闲农业特色村、花涧香草秘境世界、古鱼科技创意农业庄园等。并配套完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

2021-2025

68

88000

政府投入企业自筹招商引资

西畴县

人民政府

西畴县太阳鸟母旅游开发有

限公司

持续推进

3

大地湖畔田园综合体

新开工

重点建设有机农业基地、野花谷、篝火广场、湖景美食休闲区、湖景养生书屋、森林养生树屋、民族文化商贸中心、水幕电影、龙舟港湾、野外拓展训练基地等。并配套完善道路、供电、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

2021-2025

3

700

政府投入企业自筹招商引资


西畴香坪山旅游投资开发有

限公司

持续推进

城镇旅游新业态类项目(包括城市型旅游综合体、旅游休闲街区、城市公园)

1

金钟山公园

提升

改造

依托县城核心区金钟山,提升金钟山公园综合功能,山顶建设“四鸟托太阳”雕塑,增加健康步道;围绕文化馆、图书馆、博

物馆,提升游客中心服务功能,建设智慧书吧,完善博物馆功能。

2021-2025

6

/

政府投入申请专债

西畴县

人民政府

西畴县太阳鸟母旅游开发有

限公司

持续推进

附件6

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重点储备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计划投资(亿元)

规划范围(亩)

资金

来源

牵头部门

投资

业主

1

木兰谷康养

度假区

重点建设涓流溪谷叠水景观、涓流溪谷生态绿道(多道合一)、养生社区、养老健康管理中心、中国木兰科普园、康养绿道、半山酒店、木兰谷景观花海等。并配套完善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15

8600

政府投入企业自筹

西畴县人民政府

西畴县太阳鸟母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2

畴阳溶洞桃“乡居养老”特色

旅游区

以“乡村+农业+旅游”联动发展,构建集田园观光、乡村休闲、农事体验、特色住宿、养生庄园于一体的“乡居养老”特色村,形成新时代的乡村生态微庄园集群。

0.3

/

政府投入企业自筹

西畴县人民政府

招商

引资

3

鸡街瓦厂村杨梅休闲庄园

重点建设旅游观光“万亩”杨梅庄园、花园餐厅、度假屋、杨梅果酒庄、酿酒体验中心、杨梅深加工系列产品展区、餐饮区等内容。

1

/

企业

自筹

西畴县人民政府

招商

引资

4

乜汤温五色潭温泉疗养中心

结合女子太阳节祭祀活动,重点建设女子净身及游客体验养身池、游客集散中心、休息厅、观景台、旅游厕所等内容。

6

/

企业

自筹

西畴县人民政府

招商

引资

附件7

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文旅品牌创建任务一览表

序号

品牌级别

项目名称

项目

性质

主要建设内容

起止

时间

计划投资(亿元)

牵头

部门

“十四五”目标

旅游度假区(包括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

1

省级旅游

度假区

香坪山省级旅游度假区

新创建

对标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的相关规范要求,强化休闲度假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并完善必备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2021-2025

5

西畴县

人民政府

创建成功

国家A级旅游景区(包括4A级和3A级)

1

国家 4A级景区

香坪山景区和汤谷景区

在申报

对标国家 4A级景区标准,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景区综合管理水平,提升观光旅游新内涵,丰富优质新产品新业态供给。

2021-2025

2

西畴县

人民政府

申报成功

2

国家 3A 级景区

蚌谷金潭半山酒店庄园景区、曼竜花倮世界景区、打火机产业园景区、千之刺绣产业园景区

新申报

对标国家3A级景区标准,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景区综合管理水平,提升观光旅游新内涵,丰富优质新产品新业态供给。

2021-2025

0.8

西畴县

人民政府

申报成功

全域旅游示范区(包括国家级和省级)

1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西畴县

新创建

按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评定标准推进创建。

2021-2025

2

西畴县

人民政府

创建成功

红色旅游景区

1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三光石漠国家公园

新创建

按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服务规范》推进创建。

2021-2025

0.2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持续创建

研学旅游基地

1

省级研学旅游基地

三光石漠国家公园

新申报

按照省级研学旅游基地的评定标准推进申报。

2021-2025

0.02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持续申报

森林康养基地(包括国家级和省级)

1

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

香坪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新申报

按照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的评定标准推进申报。

2021-2025

0.2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申报成功

休闲农业重点县、美丽休闲乡村

1

美丽休闲乡村

全县

新申报

按照美丽休闲乡村评定规范与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县成功申报 1个点以上。

2021-2025

0.5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申报成功

2

乡村休闲精品旅游线路

全县

新申报

按照乡村休闲精品旅游线路评定规范与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县2个景点以上。

2021-2025

0.5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申报成功

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1

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全县

新申报

按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的评定标准,“十四五”期间,全县推进申报1个以上示范基地。

2021-2025

0.6

西畴县

人民政府

持续推进

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1

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打火机产业园

新申报

按照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评定标准推进申报。

2021-2025

0.05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兴街管委会

持续申报

水利风景名胜区

1

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

全县

新申报

按照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的评定规范与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县成功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1个以上。

2021-2025

0.1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持续推进

十一

旅游名村

1

省级旅游名村

汤谷村、老胖箐村、大地村、戈木村、达嘎村、江龙村、岔河村、岩头村

新申报

按照省级旅游名村评定规范推进创建。

2021-2025

0.4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持续推进

香坪山村

提升

改造

2021-2025

0.05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持续巩固

十二

旅游生态农庄

1

省级旅游生态农庄

全县

新申报

按照省级旅游生态农庄的评定标准,全县在“十四五”期间推进2个点以上的申报创建。

2021-2025

0.5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持续推进

附件8

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文化精品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所在县市

项目性质

重点任务

起止

时间

计划投资(亿元)

资金

来源

牵头

部门

“十四五”目标

文物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项目

1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

全县

续建

进一步加强对全州省级文保单位的保护力度,实现“四有”工作全覆盖,并适时推进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2021-2025

0.2

政府投入上级补助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完成保护修缮

2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

全县

续建

完善文保单位“四有”工作。

2021-2025

0.15

政府投入上级补助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完成保护修缮

3

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

全县

续建

全面推进全县县级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健全“四有”工作。

2021-2025

0.1

政府投入上级补助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完成保护修缮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

1

云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

全县

续建

全面推进全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修缮,实现“四有”全覆盖,并积极推进文物等级评定与修复。

2021-2025

0.2

政府投入上级补助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完成保护修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

全县

新开工

加强对全县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并积极推进活化利用。

2021-2025

0.02

政府投入上级补助

西畴县

人民政府

完成保护利用

2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

全县

新开工

实现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传承保护,并积极实现活化利用。

2021-2025

0.02

政府投入上级补助

西畴县

人民政府

完成保护利用

3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

全县

新开工

实现2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全覆盖,并积极推进活化利用。

2021-2025

0.02

政府投入上级补助

西畴县

人民政府

完成保护利用

4

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

全县

新开工

实现1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全覆盖,并积极推进活化利用。

2021-2025

0.01

政府投入上级补助

西畴县

人民政府

完成保护利用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馆建设

全县

新开工

全县在“十四五”期间新开工建设完成5个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馆,每个县市不低于 5 个。

2021-2025

0.05

政府投入上级补助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完成建设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

全县

新开工

全县在“十四五”期间每年完成4项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五年内完成总数不低于20项。

2021-2025

0.02

政府投入上级补助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完成建设

文化遗产调查与收集

1

历史文物调查

全县

续建

持续开展全县文物遗迹调查、收集和研究。

2021-2025

0.01

政府投入上级补助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持续推进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全县

续建

持续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记录。

2021-2025

0.01

政府投入上级补助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持续推进

3

革命文物和遗址遗迹调查

全县

续建

持续开展全州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调查、收集、研究。

2021-2025

0.01

政府投入上级补助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持续推进

4

民间文物收集

全县

新开工

成立专项的民间文物征集资金,全面开展民间文物的征集。

2021-2025

0.01

政府投入上级补助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持续推进

演艺剧目和影视剧创作

1

演艺剧目

全县

新创作

西畴县的歌舞剧《太阳鸟母》、舞剧《西畴精神》

2021-2025

0.4

政府投入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创作完成

实现展演

“拯救老屋”

1

老屋调查与建筑质量评定

全县

新开展

对全县范围内老建筑进行调查,并进行建筑质量鉴定,以为后续活化利用提供支撑。

2021-2025

0.02

政府投入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完成调查

附件9

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公共设施补短板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所在县市

主要建设内容

起止

时间

计划投资(亿元)

资金

来源

牵头

部门

“十四五”目标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1

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包括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游客中心和咨询点)

全县

实现全县A级景区旅游集散中心全覆盖

2021-2025

0.5

政府投入企业自筹争取资金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完成建设

2

旅游厕所

全县

“十四五”期间,全县新开工和提升改造旅游厕所不低于25 座,其中 AA 级及以上级不低于5座。

2021-2025

0.1

政府投入企业自筹争取资金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完成建设

3

生态停车场

全县

围绕 A 级景区、度假区、旅游名城、旅游名镇、旅游名村等的创建和重大、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州新开工和提升改造生态停车场总面积不低于20000平方米。

2021-2025

0.5

政府投入

企业自筹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完成建设

4

观景台

全县

结合精品自驾旅游线路、绿道网络的打造,以及景区景点的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州新开工或提升改造观景台总量不低于25 个。其中,具有休息、停车、如厕、购物、观景、拍照等综合功能的观景台总数不少于5 个。

2021-2025

0.4

政府投入企业自筹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完成建设

5

休闲露营地

西畴县

在西畴香坪山景区、三光石漠公园景区、东升金潭半山庄园等建设 5 个自驾露营地

2021-2025

2

政府投入企业自筹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完成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项目

1

图书馆

西畴县

按照国家二级馆标准要求,新开工或是扩建西畴县的图书馆,并提升服务能力和数字化水平,建立健全总分馆制建设。

2021-2025

0.5

政府投入争取上级项目资金

西畴县

人民政府

完成建设

2

地方特色文献收集整理基地

西畴县

东升建设一个特色书吧:(一)收集整理地方特色民间传说、故事、民间音乐,诗经等文献(二)全民阅读培训基地。(三)地方特色文献多功能室成果展。

2020-2025

0.3

政府投入争取上级项目资金

西畴县

人民政府

完成建设

3

文化馆

西畴县

西畴县文化馆按照国家二级馆标准要求建设,并提升服务能力和数字化水平,建立健全总分馆制建设。

2021-2025

0.375

政府投入争取上级项目资金

西畴县

人民政府

完成建设

4

博物馆

西畴县

提升改造西畴博物馆

2021-2025

0.3

政府投入争取上级项目资金

西畴县

人民政府

完成建设

5

大剧院

西畴县

新开工西畴县北回归线影剧院

2021-2030

0.6

招商引资争取上级项目资金

西畴县

人民政府

持续推进

6

乡镇综合

文化站

全县

按照标准对全县9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进行提档升级改造。

2021-2025

0.45

政府投入争取上级项目资金

西畴县

人民政府

完成建设

7

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全县

按照标准对全县个74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提升改造。

2021-2025

0.74

政府投入争取上级项目资金

西畴县

人民政府

完成建设

附件10

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旅游要素建设项目一览表

所在

县市

项目名称/数量

主要建设内容/规模

起止

时间

计划投资

(亿元)

资金

来源

牵头部门

投资

主体

“十四五”目标

半山酒店

1

西畴县

香坪山半山酒店

树屋酒店 30 套

2021-2025

1.4

企业自筹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招商引资

建成营业

三光石漠公园半山酒店

半山野奢客房 50间

2021-2025

1.2

企业自筹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招商引资

建成营业

金潭半山庄

园酒店

半山野奢客房 60 间

2021-2025

1.6

企业自筹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招商引资

持续推进

五星级酒店

1

西畴县

石韵雅居度假酒店

按照五星酒店标准推进建设。

2021-2025

2

企业自筹

西畴县人民政府

招商引资

建成营业

四星级酒店

1

西畴县

森林溪谷星光度假

酒店

按照四星级酒店标准推进建设。

2021-2025

1.5

企业自筹

西畴县人民政府

招商引资

建成营业

精品酒店

1

西畴县

大地湖畔主题酒店

按照省级精品酒店评定规范推进建设。

2021-2025

0.3

企业自筹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招商引资

建成营业

旅游民宿

1

西畴县

甲级旅游民宿

10 家以上

2021-2025

0.7

企业自筹

政府奖补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招商引资

持续推进

乙级旅游民宿

20 家以上

2021-2025

0.7

企业自筹

政府奖补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招商引资

持续推进

丙级旅游民宿

30 家以上

2021-2025

0.45

企业自筹

政府奖补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招商引资

持续推进

星级农家乐

1

全县

省级星级农家乐

全面推进全县省级星级农家乐的评定,“十四五”期间全县 3 星级(含)及以上农家乐数量达到 10家以上。

2021-2025

0.1

政府奖补

企业自筹

西畴县人民政府

各农家乐经营主体

持续推进

附件11

西畴县纳入全州“十四五”及中长期旅游交通重大建设项目和储备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

类型

项目

性质

里程

(公里)

总投资(亿元)

十四五计划

投资(亿元)

技术标准和建设内容

建设时序

高速公路



375

767

523



1

广南(那洒)至西畴(兴街)高速公路

新建

新开工

59

105

105

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 80km/h,路基宽 25.5 米标准建设

“十四五”时期

2

马关至西畴高速公路

新建

新开工

40

88

76

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 80km/h

“十四五”时期

3

西畴至富宁高速公路(含田蓬支线)

新建

新开工

134

284

284

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 80km/h

“十四五”时期

4

砚山(盘龙)至西畴高速公路

新建

新开工

40

76

15

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 80km/h

“十四五”时期及之后

5

西畴至珠琳至西林(古障)高速公路

新建

新开工

102

214

43

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 80km/h

“十四五”时期及之后

普通公路



1315

507

251



1

国道建设工程

新建/

扩能

改造

新开工/前期谋划

751

275

200

推进全州范围内国道建设,包括 G219、G246、G248、G323、G359 提质改造、城市过境路段改线等,以及 G676、G672 等项目前期谋划。

“十四五”时期及之后

2

省道建设工程

新建/

扩能

改造

新开工/前期谋划

564

232

51

推进全州范围内国道建设,包括 S203、S206 提质升级,以及 S209、S312、S314 提质改造、城市过境路段改线等远期谋划等。

“十四五”时期及之后

农村公路



8880

311

200



1

通乡镇三级公路建设项目

新建

新开工

/前期谋划

5280

185

120

文山州境内:八达至底圩至者兔至珠琳至阿猛至者腊至江那至盘龙至文山至平坝至八寨至古林箐至南溪公路、普者黑旅游公路(官寨至曰者至八道哨至丘北公路、砚山至八嘎至西畴公路、阿猛至蚌峨至西畴公路、广南县旅游环线等公路约 5280 公里

“十四五”时期及之后

2

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项目

新建

新开工/前期谋划

3600

126

80

推进全州范围内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

“十四五”时期及之后

普速铁路



200

233

/



1

兴义至广南至西畴至天保铁路

新建

前期谋划

200

233

/

国铁I级单线,速度目标值为160km/h,预留200km/h

“十五五”时期

机场建设



8

3




1

西畴兴街通用机场

新建

前期谋划

8

3

/

A1 级通用机场

“十六五”时期

附件12

“十四五”期间文旅政策汇总

文旅产业是国家重点关注的产业,国家不断发布政策,推进文旅产业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扩张旅游发展空间。之后国家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全局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等一系列重量级、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出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旅游虽然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但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旅游在增加地方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上,在移风易俗、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上,在引领绿色崛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在促进民间交往、成为世界和平发展之舟上,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发展,政策先行。2022年,文旅部和国家有关部委连续下发数个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及产业发展的意见或关联措施。可以说,如今利好的政策环境、巨大的消费潜力、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因素,使得我国文旅产业特别是西畴县文旅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机遇。

一、截至2023年2月国家层面文旅行业相关重点政策和规划

(一)“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总结“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成就,分析“十四五”旅游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十四五”旅游业发展目标,围绕七方面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对于保障规划实施也提出了强有力的措施。《规划》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其中展现的旅游业发展蓝图,既是引领旅游业发展的清晰路线图,也是提振业界信心、凝聚业界力量的重要动力。

(二)2022年党中央一号文件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党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全文共8个部分,包括: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

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旨在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围绕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制定企业、人才、项目、用地等方面政策举措,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四)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

为帮助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经国务院同意,2022年2月18日,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帮扶行业,给予有力政策支持。

(五)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有关要求,加快推动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指导意见。

(六)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七)关于开展“美丽中国·美好生活”2022年国内旅游推广活动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2022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精神,在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创新加强旅游推广,进一步拓宽受众、丰富内容和形式,更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幸福旅游生活,经研究,决定开展“美丽中国·美好生活”国内旅游推广活动。

(八)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有关任务和要求,深化推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

(九)旅游厕所质量要求与评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国家标准《旅游厕所质量要求与评定》(GB/T18973-2022),该标准是对《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16)的修订,新版国标已于2022年7月11日实施。

(十)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

文化和旅游部完成修订《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GB/T 26358-2022)。新版标准于7月11日发布,自2023年2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的发布引发文化和旅游业界广泛关注。业界人士纷纷表示,新标准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突出特色,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精准,有利于促进休闲度假旅游高质量发展。

(十一)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

国家标准委发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GB/T 41648-2022)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等级和标志、总体要求、公共环境和配套、建筑和设施、卫生和服务、经营和管理、等级划分条件、等级划分办法等11个章节。

(十二)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乡村民宿是指利用乡村民居等相关资源,主人参与经营服务,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推动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现提出该意见。

(十三)“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十四)“十四五”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科学开展乡村绿化美化,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研究制定了《“十四五”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

(十五)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

为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日前,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部署安排。

(十六)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三维化、虚实融合沉浸影音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新一代适人化虚拟现实终端产品不断丰富,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虚拟现实在经济社会重要行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打造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共同繁荣的产业发展格局。

(十七)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开局时期,也是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关键阶段。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扩大体育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和美好生活向往,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制定本规划。

(十八)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有关要求,丰富旅游休闲产品供给,有序引导露营旅游休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部等十四部门于2022年11月印发《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

(十九)《“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的政策和保障措施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

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依法依规发展旅游业。

2.建强人才队伍方面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造就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模式、评价机制,使各领域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推荐选拔,组织青年艺术领军人才培养、高质量产业人才培养扶持等项目。培养一批文化和旅游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引导文化和旅游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推进“订单式”人才援助。完善分级分类培训,举办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培训班及高层次文化和旅游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国情研修班,开展基层公共服务队伍培训。积极参与高校共建,推动文化艺术和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3.完善支持政策方面 

按照财政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要求,落实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财政政策。按照公共文化领域党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落实基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所必需的资金。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机制,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等倾斜。将文化和旅游重点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多种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和旅游发展。健全财政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完善投融资服务方面

深化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化和旅游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和旅游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引导各类产业基金投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广文化和旅游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完善文化和旅游企业信用体系,健全市场化融资担保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纳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范围。

5.加强理论研究方面

国家将围绕重大战略以及文化和旅游发展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加强宏观研究和制度设计,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6.健全法律法规方面

完善文化和旅游领域法律体系,加快推进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条例出台,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推进博物馆立法研究,推进故宫保护条例、古籍保护条例等项目研究。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行政决策公信力执行力。强化文化和旅游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服务和交易平台,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运用水平。

7.加强安全能力建设方面

加强国家文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安全管理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文化和旅游设施、项目、活动的安全监管。统筹疫情防控与文化和旅游发展,建立文化和旅游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安全风险评估和督查机制,制定文化安全风险清单,有效化解危害文化安全的风险挑战。

二、截至2023年2月国家层面文旅行业相关重点政策和规划解读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内容解读

政策类型

2022年11月

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在线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推动旅游行业的创新发展和智慧化水平,促进新技术应用和迭代创新,创造更多新就业形态和新就业岗位,成为旅游产业升级和旅游消费激发的新引擎。

支持类

2021年12月

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

支持非遗工坊及相关企业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讲述产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依托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推动非遗工坊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培育特色鲜明、体现地方人文的研学旅游项目。

支持类

2021年12月

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到2025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达到50家左右,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更加显现,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以下简称创建园区) ,不断提高创建水平,形成高质量的创建梯队。

支持类

2021年7月

文化和旅游部

《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的通知》

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主要依托,举办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系列促消费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消费氛围,激发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热情,促进消费市场复苏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支持类

2020年11月

国家发改委

《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提出到2022年,建成一批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村镇和城市,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消费恢复至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

支持类

2020年11月

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支持类

2020年10月

文化和旅游部

《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

到2022年,建设100个试点城市、30个示范城市,文化和旅游消费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示范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超过6%,旅游收入增速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支持类

2020年9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

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叠加文化功能,挖掘工业文化等产业衍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等。

支持类

2019年8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

顾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需两端发力,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努力使我国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更加丰富。

支持类

2019年4月

文化和旅游部

《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

到2025年,旅游演艺市场繁荣有序,发展布局更为优化,涌现一批有示范价值的旅游演艺品牌,形成一批运营规范、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的经营主体等。

支持类

2018年11月

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

《关于在文化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

提出在文化和旅游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文化项目中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

支持类

2018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促进全局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推进全局统筹规划、全局合理布局、全局服务提升、全局系统营销,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实现全局宜居宜业宜游。加大旅游产业融合开放力度,提升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绿色含量,增加创意产品、体验产品、定制产品,发展融合新业态,提供更多精细化、差异化旅游产品和更加舒心、放心的旅游服务,增加有效供给等。

指导类

2016年1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

《关于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的通知》

提出完善提升观光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景区、引导布局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村,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等内容。

指导类

2016年11月

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关于促进自驾车旅居车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

到2020年,重点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完善的自驾车旅居车旅游目的地,形成网络化的营地服务体系和完整的自驾车旅居车旅游产业链条,建成各类自驾车旅居车营地2000个。

指导类

2015年12月

自然资源部等

《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

自2015年11月25日起,有效期五年。保障旅游业发展用地供应,明确乡村旅游、自驾游、房车营地旅游、邮轮旅游、文化和研学等旅游新业态的用地发展。

指导类

2015年9月

国家旅游局

《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

到2020年,旅游业各领域与互联网达到全面融合,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国家智能旅游公平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在线旅游投资占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的15%,在线旅游消费支出占国民旅游消费支出的20%。

指导类

2015年8月

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积极推进旅游消费促进计划,发展老年旅游、特色旅游商品、研学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创课行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PPP模式发展旅游。

指导类

——国家层面文旅行业规划汇总

近几年,为推动旅游产业实现快速目标,国家相关产业规划层面大力推进旅游产业与三产融合发展,重点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动构建类型多样、分布均衡、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文旅供给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文旅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文化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发布时间

规划名称

重点内容解读

2022年8月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列入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开展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功能融合试点,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信息、建筑、制造等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

2021年12月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到2025年,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加快发展。

2021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要》

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2021年3月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到2025年,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日益完备,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有序,市场在文化和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市场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国家层面文旅行业发展方向解读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期间我国文旅行业发展重点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有关文旅行业发展

方向指导

提升旅游的

文化内涵

以旅游促进

文化传播

培育文化和旅游

融合发展新业态

●依托文化文物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

融入景区景点

●提升硬件和优化软件并举,提高服务品质和改善文化体验并重

●用好旅游景区、导游人员、中外游客等媒介,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成为旅游目的地

●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特色节庆展会

等提质升级,支持建设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

●建设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截至2023年2月云南省文旅相关政策规划汇总

地区

发布时间

政策名称

主要相关内容

云南省

2022年5月

《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围绕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打造万亿级现代旅游文化产业和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到2025年,力争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10亿人次以上,年均增长13.6%左右;文化和旅游总收入2.2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3.7%左右;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突破3500亿元,年均增长11.8%左右,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0%以上,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

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2年6月

《云南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旅游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强省建设,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到2025年, 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10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2万亿元以上,旅游业作为我省国民经济战路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