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美丽西畴>西畴精神>详细内容

书香云南 | 写在大地上的西畴精神

发布时间:2022-05-30 来源:西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作者: 【字体:

d01673b308c944edb54c7445cde6092e.png

西畴精神的发源地——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隶属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全县总人口26.63万,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全县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岩溶面积高达75.4%,石漠化面积达到1078.56平方公里,是滇黔桂地区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被外国地质专家判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由于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的限制,西畴县曾经是文山州8个县市中最贫困的县。“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这些流传在民间的话语,是过去西畴的真实写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到处是石头,并且石漠化程度十分严重的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2018年却在文山州8个县市中,率先摘掉了贫困县帽子,在“不可能”的地方创造了“没有不可能”的脱贫奇迹!创造了“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图片

大山的路

现在,各地都在学习西畴精神,西畴精神已经开始在西畴以外的地方开花结果。尤其在文山州的8个县市,主动学习、弘扬、践行西畴精神,全州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有人说,我们这里自然条件比西畴好,不需要开山造地,不需要在悬崖上修路,也不会有人提出来要搬家,我们应该怎么学习西畴精神呢?其实,正如这本书告诉我们的,西畴的乃至文山州的干部群众在战天斗地,改变生产条件,实现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在西畴精神的统领下,还有一些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西畴精神的具体化,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研究和参考学习的。

图片

过去的路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曾对当时西畴县委上报的材料《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写过一篇著名的按语。这个按语的中心思想,就是党要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强调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切工作中的困难,都能得到解决。几十年来,在战天斗地,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了西畴县从上到下各级组织的自觉行动;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也成了各个岗位上的共产党员的自觉行动。远近闻名的开山炸石第一炮,就是蚌谷乡木者村委会的新老两任支部书记商量后,与几位共产党员一起,带领乡亲们干起来并且取得成功的。支部书记刘登荣学有所长,原是一个兽医,他完全可以走出木者,甚至走出蚌谷,获得高收入,过上较好的生活,可是他说:“我可以走,但是其他人怎么办?”作为党支部书记,他心里装着人民,装着乡亲们。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胸襟!他不仅带着大家开山造地,带领大家修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更主要的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现在他们村用来种植水果的三保台地,规模之大,是全县最壮观的农田基本建设景观之一。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西畴县,除了蚌谷乡木者村之外,其他如老克田村、岩头村、刘家塘村、董有村、肖家塘村、江龙村、三光村、拉孩村等乡村,他们在发展和脱贫致富过程中,都毫无例外地有一个好的党支部在领导,在指挥;在困难面前、关键时刻,都活跃着村子里的共产党员的影子,像好干部刘丕荣、“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刘超仁等共产党员,他们的感人事迹都可以让人过目不忘。西畴县如此,全州其他县(市)的类似例子也不胜枚举,农加贵、张子培、刘仙等同志的事迹,都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这本书中的事实这样告诉我们:什么地方困难、贫穷落后,只要有一个好的党的领导班子,又有一批好党员带头,经过全体群众的努力,困难、落后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变。

图片

李华明带领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中,历来就提倡理想和志气。事实证明,西畴人民是最具有革命理想和志气的。由于不愿意搬家,也不愿意等待,西畴人民在光山上种树,在石漠化的山坡上造台地,他们同大自然的斗争,就是从20世纪50年代算起,也已经六七十年了。几十年过去,沧桑巨变。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到处郁郁葱葱;过去流沙肆虐之处,成了保土保水的台地;荒芜的石漠经过改造,现如今成了粮食、水果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西畴全县26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已经脱贫的基础之上,正在为实现小康生活的理想而继续奋斗。这个时候,来回想一下过去艰苦奋斗的故事,是非常必要的。这个县有著名的“最后一公里”展览馆,就是用来表彰和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内容是描述西洒镇岩头村的村民,用简单的铁锤、铁钎,花了12年时间,百折不挠,在岩石上硬生生修出一条一公里长的公路的故事。重要的是,在西畴,这并不是个案,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精彩的修路的故事。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所以修路也就是脱贫致富事业的一部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路的一头连着村子,另一头连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这就是前些年,西畴几乎每个村都在拼命修路的深层动力。森林、土地、水,这些也许在别的地方天生就具备的条件,对于西畴来说却都来之不易,几乎每一样都是经历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斗争,才得以具备和实现的。比如这个集子中,就有一篇《听,那潺潺的清流声》 ,讲述西畴县为解决饮水问题而艰苦努力几十年的故事。我们要学习的,不正是这样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理想和志气吗!

图片

江龙村大力发展柑橘产业助农增收,形成了“村在果园中”的美丽图景

在这里,还应该特别强调一下西畴县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过程中,与时俱进,抓住时代的机遇,开展土地流转和多种经营的经验。所谓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农村以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与外来资本和科学技术合作,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以实现更高层次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在这种新的合作模式中,农民因投入土地而可以得到固定的分红(或者叫租金),并且不再为土地种植的丰歉负直接责任。同时,农民还可以到合作的实体中上班,成为领工资的农业工人。在云南,西畴县是得风气之先的地区之一。西畴县在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制住了水土流失,改善了耕作条件以后,并没有一成不变地沿着千百年来走习惯了的老路继续走下去,没有继续单纯地在田地里种植粮食。因为一是成本高,二是产量有限,如果这样的话,农民还是不容易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于是,一部分乡村根据需要,在适当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趁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东风,同外地企业和社会资本相结合,顺利地实现了部分土地的流转。与此同时,也有农户在自己的土地上种经济作物的。这些经济作物种植的一个特点是,更多地联结和依靠州、省,甚至全国的市场,有的农户已经实现了网上经营。比如江龙村,一个村就种植5100多亩橘子(其中跨县种植2000多亩),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每年还有50多万斤橘子销往越南,这显然是这个村奔小康担纲产业了。

不仅外地资本、外地人来流转土地,本地人也开始通过承租土地,搞经济作物种植取得成功。残疾人张贵相承包了20亩土地,成立贵相维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建了40多个大棚种植草莓,不仅自己一家摆脱了贫困,还回报社会,带动其他人,包括一些残疾人一起脱贫致富,她的公司,每年光劳务费用的支出就达10余万元。残疾人如此,普通的农家因此脱贫致富的更多。

图片

西畴县一中

西畴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的经验说明,新的时代,新的经营方式,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与此同时,全州各县(市)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他们以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新奇迹。这些现象,值得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


终审:西畴超管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