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美丽西畴>西畴概况>详细内容

从嶙峋石漠到丰美绿洲
——西畴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绿色奇迹

发布时间:2021-03-05 来源:西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作者: 【字体: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山区面积达99.9%,岩溶面积达75.4%,是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曾被外国地质专家判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面对群山裸露、怪石林立的石漠化窘境,西畴人民牢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改革气魄,大刀阔斧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造了“敢教石漠变绿洲”的生态文明治理中国奇迹。

怪石盘踞的石漠山乡

历史上的西畴,曾经是北回归线“黄金十字带”上的高原喀斯特绿洲,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清脆悦耳的鸟语花香回荡山间,连山脚下的村庄也被绿色包围。但由于人口剧增、能源单一、乱砍滥伐等种种原因,造成生态植被锐减、石漠化蔓延、生存环境蜕变。二十世纪90年代初,西畴森林覆盖率仅为25%左右,喀斯特山型地貌显著,人均耕地只有0.78亩,且大部分是缺水少土的石旮旯地,这里的老百姓“看山愁、看水愁、看地愁”,生存空间十分有限。“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就是西畴当年生存环境恶劣的真实写照。“穷怕了”、“在怕了”的西畴人民不是受穷挨饿就是被迫选择离开故土、外出谋生。

石漠山乡的改革之路

漫山遍野的石头既造就了满目荒凉的西畴山水,也造就了西畴人民苦干实干、敢啃硬骨头的改革基因,群众把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写进了村规民约,全民上阵植树种树、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沼气池,减少树木砍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县委、县政府先后提出“三十年绿化西畴大地”、“十年美化西畴大地”“生态立县”、建设“美丽经济”的战略目标,2016年制定《西畴县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抓手,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村”综合整治路径,积极探索实践适合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和群众要求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与机制,相继实施了蚌谷长箐片区、兴街江龙片区、罗汉冲片区、三光片区等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探索了“六子登科”、“五法治水”等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治山育水、修复生态的改革之路。

“山顶戴帽子”:对山头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公益林保护等措施修复森林植被,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严禁乱开垦、滥砍伐等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山腰系带子”:对山腰耕作条件较差的石旮旯地进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核桃、八角、油茶等特色经济林果,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通过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山脚搭台子”:对山脚坡度小于25度,有改造条件的缓坡地和石旮旯地,实施坡改梯和炸石造地,营造生物埂,修建灌沟渠、拦沙坝等设施,形成“保土、保水、保肥”三保台地,确保人均1亩以上的基本农田。“平地铺毯子”:对地势条件较为平坦的土地,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改善水源条件,实施高稳产农田建设,增加灌溉面积。采取土地流转、合作入股等方式集中发展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确保群众稳步增收。“入户建池子”:对群众依靠砍伐森林解决生活燃料的问题,坚持走源头治理路子,为群众建沼气池,同时实施节能改灶,安装太阳能;在饮水困难地区鼓励群众自建小水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石漠化治理成果。“村庄移位子”:对石漠化地区失去生存条件的农户实施易地搬迁,村庄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劳力向发达地区输出,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搞好群众的科技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使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五法治水”:制定规划“引”水。科学布局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优先规划建设石漠区、重旱区、老旱区,构建形成“连片规划、因地制宜、点面结合”规划体系,确保人畜饮水安全保障全覆盖。技术到位“建”水。按照一个项目点一个技术方案一个专业指导组的工作原则,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和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组织实施,加强项目跟踪督促检查,确保水利项目“建”到位。五小水利“蓄”水。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散水集用、小水大用、丰水枯用、远水近用、低水高用”。河长制“管”水。河长全覆盖管水,并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宣传、规范治理河道提升、河库保护进村规民约巩固、聘请公益性巡河员助推河长制。创新机制“活”水。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全面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改革,加快末级渠系等终端设施配套和供水计量设施体系建设,合理制定农业用水价格,健全完善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不断提升农业用水效率。组建用水协会,将部分农村供水移交协会管理,聘请村级水管员,有效解决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同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工作规划(2016-2020)》《西畴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文山州西畴县林长制改革试点规划(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出台,“路长制”、“五分钱”工程等创新机制全面实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空间规划等制度体系不断规范,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不断创新,推动西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石漠山乡逐渐蜕变为丰美绿洲。

生态绿洲变宜居家园

通过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土地整治、村庄美化、扶贫安居、产业发展等项目,推进陡坡地治理,建设高稳产耕地,西畴打造形成了全省“土地整治连片、产业设施配套、生态修复良好、村庄美好亮化、农民素质提升”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西畴县“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15年3月24日和2016年2月2日,时任省长、省委书记陈豪两次到西畴县调研指出:西畴县实施石漠化治理的实践充分体现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值得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学习,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把三光片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2017年11月15日,时任省长阮成发到西畴调研,要求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把三光片区项目打造成全省、全国的一个样板。2018年4月28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文山召开,西畴县三光片区作为现场参观点,国家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位领导充分肯定了西畴石漠化治理成效和经验。2019年西畴获批国家石漠公园建设。2020年7月省委印发《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决定》,号召全省人民向西畴人民学习。2020年9月,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新时代“西畴精神”群体“云岭楷模”荣誉称号。西畴被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承担林长制改革试点的10个县之一。

一系列改革,西畴已成为山青水净、地绿天蓝、宜居宜业的绿色新家园。山更美了,森林覆盖率从90年代初的25%提高到现在的54.83%,比2015年的48.5%增长6.33个百分点。水更清了,河(湖)水系得到综合治理,县域主要河流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五小水利”工程有效解决农村22.76万人、1.9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全县累计建成沼气池4.36万口、小水窖4.47万余件,做到户均拥有1口沼气池和小水池,人畜饮水安全保障实现全覆盖。林更绿了,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退耕还林还草10.32万亩、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11.69万亩,划定生态红线458.5平方公里,森林蓄积达344万立方米。全县累计完成核桃种植13.5万亩、八角6.3万余亩、柑橘1万亩、水果2.1万亩,经济林木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田(地)更多了,全县累计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地整理24.4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14万亩,保护农田3.2万亩,坡改梯和炸石造地累计治理小流域面积186平方公里,人均耕地比2010年增加0.4亩。路更好了,在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的“四轮驱动”下,西畴的“四好农村路”四通八达,行政村通公路率、硬化率达100%,村小组通公路率达100%,被列为全省农村公路试点县。村庄更美了,县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00%,卫生户厕改造率达90.7%,建成汤谷、多依坪、岔河、江龙、小洞等美丽乡村682个,创建省级生态乡(镇)9个,瓦厂、香坪山入选“国家森林乡村”。群众更幸福了,西畴的生态实现了从“大地披绿”到“身边增绿”再到“心中播绿”的转变,西畴人民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新时代“西畴精神”成了全省乃至全国学习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西畴成了人人向往的精神家园,群众实现了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生产收入、幸福指数“四个增加”。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西烟”。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不懈奋斗者,“石漠荒山也能成为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锐意改革、勤劳务实的西畴人民身上得到了充分验证,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的背景下,西畴的石山和西畴人民将在逐梦之路上继续披荆斩棘、阔步前行。

终审:西畴超管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