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美丽西畴>西畴概况>详细内容

走进西畴三个猕猴桃

发布时间:2020-10-27 来源:西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作者: 【字体:

       今年66岁的夏应书是西畴县兴街镇三光村委会多依坪村党支部书记。这两天,正是猕猴桃上市的时节,而他,也终于吃上了自家地里种出来的猕猴桃,一口气吃了三个,红心一个,绿心一个,黄心一个。   

西畴县兴街镇三光村委会多依坪村党支部书记 夏应书

“从来没想过种了几十年的石旮旯地还能长出猕猴桃,真甜。”夏应书说,以前和这些乱石旮旯抗争了大半辈子,从来种粮食都是广种薄收,种猕猴桃那是想都没敢想过的事。   

多依坪村是西畴县典型的石漠化山区,这里土壤层浅,植被匮乏,乱石林立,石漠化程度很高达99.9%。所在的兴街镇三光村委会就因水土流光、植被砍光、姑娘跑光而得名。   

俗话说,靠山吃山,但这些重度石漠化的山地一度让当地群众尝够了“穷山恶水”的苦。“没有一块像样的地,玉米都是种在石窝窝里,跑水、跑土、跑肥,种一年还不够吃半年。”说起当年种地的苦,夏应书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年轻时候曾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种上一块平整的地。  

石漠化治理见成效 熊平祥 摄

变化来自于石漠化治理。2013年,西畴县在多依坪村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夏应书家原本的20亩石旮旯地摇身一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土地面积增加到44亩,夏应书终于可以像像样样的种地了。   

土地整治 吕德仁 摄

     “现在好几家都是土地大户”。三光村党总支书记李有装介绍说,三光片区石漠化治理涉及6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2253户95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7户878人,治理总面积接近50平方公里。通过治理,土地面积增加了260亩。   

“这几亩旮旯地,我以为不光我要种一辈子,连我的子子孙孙也得种,没想到变化来得这么快。”夏应书说,自己家里8口人,地少人多,为了能省点口粮,家里年轻的都到外面打过工,不过现在不用出去了,家门口就可以打工。   

2016年,西畴县引进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三光片区改造过的土地进行流转,实施深度产业开发,栽种猕猴桃、李子、蜜桃等水果2000多亩。夏应书家的44亩土地以8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给公司,家里老伴和儿媳都在公司务工,年工资总收入超过70000元。   

游客购买猕猴桃

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生产技术部经理 鲜思跃

“光流转土地这一项,我们就能促进当地农民增加收入170万元,每年发放务工工资350多万元,促进当地农户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说到助力扶贫,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鲜思跃满是自豪。   

三光美景如画来 蒋天辉 摄

不仅如此,浩弘公司还在观光农业上做起了文章,带动当地的乡村旅游,把石漠化治理带来的效益无限放大。   

“这些年西畴在治理石漠化方面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答案就写在这些碧绿的土地上。”同行的西畴县发展改革局副局长吴彩文介绍说,2012年以来,西畴人民发扬新时代“西畴精神”,探索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先后治理石漠化140.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3%,实现了石漠变绿洲,石窝成桑田。   

深秋时节,三光片区台地里灰白色的石埂在林间若隐若现,浓绿的猕猴桃枝叶繁茂,硕果累累。山坡上,三个巨大的猕猴桃塑像格外醒目。   

“这三个猕猴桃,红心的象征社会效益,绿心的象征生态效益,黄心的象征经济效益,现在都丰收了。”吴彩文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   

image.png

生态多依坪 吕德仁 摄

【记者手记】三光片区三个猕猴桃的故事是西畴县委县政府“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实践,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过去水土流光、植被砍光、姑娘跑光的三光村已经变成光荣脱贫、光彩夺目、光明前景的新三光。   

(西畴县融媒体中心)  


终审:西畴超管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