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畴县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通过“五小举措”下大力气扩岗位优服务,形成蓬勃有力的产业发展态势,持续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招小商”激发就业活力。充分利用产业、文化、交通等优势,协调引进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新兴社区电子厂落地建设,在原帮扶车间基础上,7天内拓展厂区面积300平方米,务工人员从32人增加到120人,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其中脱贫户及监测对象97人,占比超过80%,解决114个家庭就地就业。同时,鼓励园区企业积极创设岗位优先吸纳本地群众就业,在园区举行3次大型招聘会,为周边群众创造10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群众每月增收3000余元,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育小产”深化就业动能。依托生态环境、土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通过“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烤烟、甘蔗、特色水果、特色蔬菜、中药材产业以及乌骨鸡、肉牛养殖等产业,并着力破解“散小弱”产业窘境,坚持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探索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带动周边群众加入公司或合作社发展,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6000余户20000余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实现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建小间”扩大就业增收。充分利用闲置土地、仓库、厂房、住房等闲置资源,结合当地优势特色产业,采取“企业+车间+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组织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镇)设立加工车间,送工作岗位到群众家门口,让脱贫群众就地就近从事农产品初加工、原料加工制造等业务。采取分散加工、家庭作坊等形式发展了62家帮扶车间,吸纳2903个劳动力就业,其中吸纳脱贫劳动力784人,带动每户群众每年增收5000余元。
“培小训”提升就业素养。以服务产业、促进就业为导向,通过“培训+企业(产业)+就业”链条化服务模式,聚焦劳动力重点工种、重点群体、重点产业、创业培训主体,整合实训场地、设施设备、专业师资等优质培训资源,积极开展网络创业、叉车操作、手工电焊、高级园林绿化工等工种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劳动力,实现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岗位与技能高效匹配,推动就业群体从“劳力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2024年共开展技能培训65期2624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1750人次,带动就业1665人,技能等级证培训合格取证后就业预计每月增加工资500—800元。
“搭小场”保障就业基础。以“东升公社幸福里”为平台,西畴兴街“工业园区幸福驿站”、西畴县城“零工市场”为辐射,助推工业园区产业、企业用工、群众“组织化”的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三难”问题,通过整合园区管委会服务中心、宿舍、食堂、停车场等为就业人员解决好就业人员住宿、用餐、“一老一小”后勤生活服务的关爱工作,做好“一站式”就业服务。通过已建成的西畴县“零工市场”规范城区内街边灵活用工人员从“站工市场”到“零工市场”的转变。